词条 | 小年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小年在豫东和豫南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这天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然后焚香燃炮,以这种隆重的形式来庆祝丰收,并祀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后,人们还要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十分尽兴。 小年中国传统节名。俗称 “小年夜”。时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 (一说二十三日)。小年的节仪主要是祭灶神。“灶神”也叫灶王爷、灶君菩萨。相传黄帝、炎帝“死作灶神”,职司人间善恶。《杂五行书》 中云: “灶神名禅,字子郭,……夜披发从灶中出”。《礼记·礼器》 中孔颖达疏: “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把灶神视为颛顼之子。宫廷小年亦有相关节仪。明朝宫中于小年夜祭灶,并从该日起,至次年正月十七日止,每天燃放花炮,连皇帝上朝听政以及銮驾回宫,都大放烟花。清宫小年有打灶典礼,由礼部官员用长筷击打簸箕。乾隆皇帝对此节仪极为重视,每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要在坤宁宫祭灶神,傍晚,皇后先于皇帝入坤宁宫,凡途中所经宫门,太监均须燃放鞭炮,目的是驱逐邪疫。届时,帝、后于炕上两边分坐,各自敲击鼓板,唱《访贤曲》,乞请玉帝派下贤臣辅佐朝政。曲毕,将灶神像焚烧,帝、后及众妃嫔毕跪候,待“灶神升天”,然后返回寝宫。 小年旧时节令名,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三日)。文天祥《小年》诗:“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此外,旧时中国习俗常于此日或前一日祭送灶神,称为“送灶”或“辞灶”。《蒿庵闲话.一》:“乃云灶神于是月二十四日上天言人功罪,设糕饧酒脯之属以送之,名曰‘辞灶’。” 小年指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旧时关东民间有吃“灶糖”祭灶王爷,也称财神爷的习俗,求其保佑平安发财。用糖封住财神的嘴,使其上天多说好话。本是一种迷信,解放后已废止。但在腊月里吃灶糖,亦即麦芽糖的习惯一直流传至今。 小年节日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俗称“小年”,民间有祭灶之俗。相传灶爷的神职是“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专管一家之善恶,腊月二十三日要上天向玉皇禀奏,以行赏罚。人们为了灶爷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故在腊月二十三,各家各户剪一纸马,备少许饲草,草上撒几滴水,由家庭主妇祭灶,俗称“送灶爷”。祭祀时焚香点烛,敬献“灶糖”(麦芽糖)、灶饼。祭后烧掉灶君画像及纸马、饲草,表示送灶爷上天了。祭灶后,扫房清舍,谓之“扫掉穷土”,置办年货,准备过年。除夕晚上再将灶神接回供奉。二十三日晚上,家家要吃“搅团”供奉灶君,其意与供“灶糖”相同,意欲粘住灶君的嘴巴,使其“好话多说,瞎话瞒昧”。 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谓之小除夕,俗称小年。这一天以斋果糯饭敬送灶神(人称玉帝的女婿灶王爷和玉帝的女儿灶王奶奶)上天奏事,祈求灶神在玉帝跟前多说好话,保佑全家人畜平安。从这天开始,各家各户把屋前屋后以及桌椅器具打扫洗刷干净。农村喂养有肉猪的农户开始杀过年猪,并置办年货,如做套花(或称焦饵)、糍粑等。外出他乡经营、谋业、做生意者,开始返里。过小年后,乡间小道行人骤增,多为亲戚之间互送年货者和返乡的游子。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