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七音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207 七音略音韵学书。南宋郑樵著。在《通志》内,为今存最早的等韵书之一。原序说:“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而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郑樵依据《七音韵鉴》(可能是唐代中亚或印度和尚所作)修订成此书。全书分成43个韵图,称为“内外转图”(参见“内外转”),其中内转韵19图,外转韵24图。列图次序大体上依《切韵》韵次。每图按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 (用羽、徵、角、商、宫、半徵、半商七音表示)的顺序,将36字母分成23个直行,其中重唇与轻唇同行,舌头与舌上同行,齿头与正齿同行,以其处于互补地位。横行分四声,每声分四等,即每个横行可以有16个字音(有些是有音无字),所以43个图可以容纳206个韵部。可供查读反切用。在该书韵图中查找古代韵书或经史诸子注疏中反切上下字的位置,用横推直看法,就可以确定被切字的正确读音。与《韵镜》同出一源,在开合、内外、归等各方面各有正误,可以互相订正。反映了中古汉语声母和韵母的配合关系和语音系统的全貌,是研究隋唐韵书反切和汉语中古音系的重要资料。 七音略(南宋)郑樵著。此书在《通志》内。与《韵镜》同出一源,为今存最早的等韵书之一。分43图,每图标明“内转”或“外转”,纵列23行,统括三十六字母。 七音略等韵学书。南宋郑樵著。在《通志》内,全称《通志·七音略》。与《韵镜》同一体系。全书也分43图。图中标明36字母,兼用宫、商、角、徵、羽、半徵、半商七音来标明声母的发音部位。又以“重、轻”表开合,每图标内转、外转与《韵镜》略异,共分206韵,以覃咸盐添谈衔严凡八韵列在阳唐韵之前,又与《韵镜》不同。为研究中古音的重要资料。 七音略一卷。南宋郑樵编,收在他所著的《通志》内,故全称为《通志·七音略》。郑樵生平见“尔雅注”。《七音略》据郑樵序文说是参考《七音韵鉴》编成的,《七音韵鉴》的作者已无考,可能与《韵镜》同出一源。《七音略》与《韵镜》内容与形式都是基本相同的,它也分四十三图。图中标明三十六字母。声母的发音部位改用宫、商、角、徵、羽、半徵、半商,以代替唇、舌、牙、齿、喉、半舌、半齿,与《韵镜》不同。三十六字母也列为二十三行,“帮”与“非”,“端”与 “知”,“精”与 “照”等并列一行,与 《韵镜》相同。《七音略》也分二百零六韵,与《韵镜》相同,但韵序有一些区别,它在三十一转(图)以后把覃、咸、盐、添、谈、衔、严、凡八韵列在阳、唐韵之前,而《韵镜》是把它们列在侵韵之后。有人认为,《七音略》把覃谈等列于阳唐之前,是沿用陆法言《切韵》和孙愐《唐韵》的旧次,而《韵镜》则是根据李舟《切韵》的韵次。两书所标内外转基本一致,唯四图不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