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履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履lǚ鞋子。先秦指单底之鞋,后泛指各类鞋子。根据材质可分为丝履、革履、木履、帛履等。根据样式又有凤头履、聚云履、重台履、五色云霞履、玉华飞头履等。汉扬雄《方言》卷四:“屝、屦、粗,履也。徐兖之郊谓之屝,自关而西谓之屦,中有木者谓之复舄……履其通语也。”汉史游《急就篇》“履舄”唐颜师古注:“单底谓之履。”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卷中:“鞋子自古即皆有,谓之履。”《庄子·山木》:“衣弊履穿,贫也,非惫也。”《史记·滑稽列传》:“东郭先生久待诏公车,贫困饥寒,衣敝,履不完。行雪中,履有上无下,足尽践地。道中人笑之,东郭先生应之曰:‘谁能履行雪中,令人视之,其上履也,其履下处乃似人足者乎?’”《汉书·郑崇传》:“崇少为郡文学史,至丞相大车属。弟立与高武侯傅喜同门学,相友善。喜为大司马,荐崇,哀帝擢为尚书仆射。数求见谏争,上初纳用之。每见曳革履,上笑曰:‘我识郑尚书履声。’” 履古时鞋的泛称。凡是用做礼服的鞋都可称为履。《释名》: “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履原为动词,其意为践、踩和着鞋。后才渐转注为所践之具。履的形制为单底,与舄的复底不同。制作的材料为夏葛冬皮。色有赤乌二种。历史上,履的式样很多,按制作材料分,有韦履 (即牛皮履)、革履、丝履; 按用途分,有素履(居丧时穿)、浴履;按鞋饰分,有魏晋南北朝流行的笏头履、隋唐时的重台履等等。 西汉岐头丝履 履凡作礼服的鞋统称为履。为浅口鞋,用皮革、绸缎、麻草制作而成。其中以舄为贵,用于朝会祭祀等大礼之时。屦是一种薄底的便履,冬天用皮革,夏天用葛制作。贵族多喜欢穿丝屦,穷人只能穿草屦。织屦时要边织边砸,使之坚固耐穿。服屦是古代天子、诸侯穿礼服时配穿的履。素屦是白色的履,王及王后燕居时穿用。命屦是受过册封的臣子和贵妇所穿用的履。功屦是卿大夫及其妻所穿用的鞋,织工略为粗糙,级别较命屦低一等。散屦,又称素屦是丧事时所穿用的。编织更粗糙,而且去掉一切装饰。𪨦, 又称芒𪨦, 是由芒草编织成的履, 轻便宜行,富贵者外出,也多喜穿芒履。蒲鞋是以蒲心、蒲叶编织而成的一种履,多用于江南地区,图其凉爽。鞋是高帮的便履,最初是用皮革制作的,后也改用丝、麻。鞋使用的皮革有两种,一种以生皮为之,称作革鞜; 一种熟皮制成称作革鞮。穿时以带子束紧。先秦时期,上自天子,下至庶民,日常燕居均喜穿葛屦。因室内无凳椅之类家具,直接在地面上铺席,人们席地而坐,故入室必须先要脱履,以免踩脏座席,如穿鞋入室被认为是失礼。秦汉到魏晋时期,履成为官场中的正式用鞋。朝觐、宴会、访友都要穿履以示尊重。这时履的质料更加讲究,有丝履、锦履等等。陈朝的宫女穿一种“尘香履”,用薄玉花作装饰,里面洒上龙脑等香的碎屑。式样上晋有凤头履、聚云履,刘宋有重台履,梁有五色云霞履,陈有玉华飞头履等等。从此时起靴开始在中原流行。唐宋以后,履多称为鞋。靴作为官员的正式服饰,用于朝会、觐见之时,平时居家燕私之时,多穿鞋。唐代有以麻线编成的线鞋。宋代有布鞋、鞋、草鞋。妇女的鞋样式有圆头、方头、 高头、平头、凤头、小头等多种。明代官员平时及乡间缙绅,多穿厢边云头履,又叫 “朝鞋”。儒士生员多穿元色双脸鞋。官员的燕弁服要穿元履,朝服穿黑履,祀地坛时穿朱履。同时禁止一般人穿锦绮镶的鞋。清代的便服也穿鞋,用缎、线、布等制作,式样有云头、扁头、双梁、单梁种种,一度喜尚厚底,高约一寸,后又改用薄底。 西汉岐头履 履古代的单鞋。《急就篇》颜师古注:“单底谓之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