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海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山海经

神话故事。作者不详,著作时代亦无定论。原三十篇,今本十八卷,卷各一篇,约三万一千多字。原有图久佚,今图系后人补画。一般认为,其《山经》成书不迟于战国,其《海经》八篇,杂有秦地名,当在秦汉之际写定,只有五篇杂窜《水经》文字,应系魏晋人增补。总《山经》五篇、《海经》十三篇。记事以山海地理为纲, 涉及上古迄周之历史、民族、宗教、神话、物产、医药、巫术等等。记山五千三百七十座,河流三百余条,矿物七、八十种,植物一百三十余种,动物二百六十余种,邦国九十五个,人物一百四十余名。地域广及中国与中亚、东亚广大地区。对诸山的位置、形状、面积、高度、陡度、谷穴、植被和雨雪,水道渊源、流向,水流的季节变化,伏流和潜流,矿物的结构、硬度、颜色、光泽、透明度、磁性、共生现象和识别方法,动植物的形态、性能和药用功效多有述及,其中有关矿物的描述,为世界最早的文献记载。所记四方和四方风名,与甲骨文所刻基本相同,人名则多与《世本》、《大戴礼记》之“五帝德”“帝姓系”相参证。所保存的古代神话传说甚多,广涉鸿濛之初,先民对自然、社会人际关系之认识。诸如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九头鸟、九尾狐等故事,诙诡怪诞,颇富想象。凡记山水,多参神怪,道里山川,率难考据。以耳目所记,百不一真。诸家分类,偏以为古地理著作之冠。《四库全书总目》虽对此讥之过苛,但论究其核实定名,应为小说之最古者,亦不无道理。后世戏剧、小说的创作,取材用典多出于此书。又被塾学荐为童蒙读物。早有晋郭璞作注,清有毕沅《山海经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年出版袁珂《山海经校注》附索引,颇便检阅,此为最新通行版本。

山海经

地址:杭州市浙江展览馆内 邮编:310006
电话:86-571-5177556

029 山海经

地理著作。作者不详。全书10卷。成书时间亦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由《山经》、《海经》、《大荒经》及《海内经》组成。主要内容为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植物、动物、矿产等,还夹杂有神话和故事,对历史、地理、文化等研究有参考价值。《山经》是最富于地理价值的部分。晋郭璞作注,考证注释著作有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及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山海经shanhaijing

我国最古老的地理著作。十八卷,作者不详,著作时代亦无定论。有人认为:有人把夏禹九鼎上的图描摹下来,编成《山海图》,又据图写成说明文字,后来又经不断补充新的内容,辑录成书,这就是《山海经》。也有人说:原先是口头传说,战国时记录成文,但略早于《禹贡》,秦汉时又有增补,而最后成为《山海经》。据考证,《山海经》中的《山经》,又名《五藏山经》,是成书最早的一部分,可能在春秋时代写成,是我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地理著作。《山经》以山岭为纲,把全国分为中山经、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和东山经等五个部分分别叙述,然后附加上河流、道里、民族、动植物、矿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都具有参考价值。书中还记载了89种矿物和岩石,170多处金属矿物产地,其中包括铁的产地36处,铜和赤铜的产地28处,因此《山海经》也是中国和世界最古老的地质文献。它比希腊乔菲斯蒂斯(公元前371~前286所著只记载了16种矿物的《石头志》早200多年,而且内容也丰富得多。书中还有“石涅”的记载,据章鸿钊(1877~1951)《石雅》考证,认为石涅就是煤,说明在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有煤了。此书后世注释较多,晋郭璞作注,其后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山海经》shanhaijing

先秦古籍。著者不详。旧说为禹、益所作,不可信。现一般认为约成于战国时期,作者非一人,至秦汉时亦有所增益。西汉刘秀(歆)曾加以校订。全书共18篇,现存31000多字,包括《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书中“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刘秀《上山海经表》)。其内容涉及地理、民族、物产、风俗、医药、祭祀、巫术等,对研究上古时期我国周围地区的情况有重要价值。此书带有浓厚的神怪色彩,其文“闳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郭璞《山海经注》),每叙一处,往往详列其神祇异物、祭祀用品,兼及巫医巫术,因此鲁迅认为它是古代巫书。书中保留了大量神话传说,如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精卫填海、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刑天舞干戚以及西王母的神话都见于此书。这些神话较多地保留了其原始面貌,在神话学上具有重要价值,对后世文学也有深远影响。历代学者、作家对此书都很重视,《四库全书总目》谓之为“小说之最古者”。
注本有晋郭璞《山海经注》、清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

山海经

先秦古籍。作者不详。有人说是禹、益所作,疑点较多。有人认为大约成于战国时期,作者不是一个人,到秦汉时亦有所增益。西汉刘秀曾加以校订。全书共十八篇,现存三万一千多字,包括《五藏山经》、《海外经》、《海内经》、《大荒经》。书中“内别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纪其珍宝奇物、异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兽昆虫麟凤之所止、祯祥之所隐,及四海之外,绝域之国,殊类之人”,涉及地理、民族、物产、风俗、医药、祭祀、巫术等,对研究上古时期我国周围地区的情况有重要价值。此书带有浓厚的神怪色彩,“闳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每叙一处,往往详列其神祇异物,祭祀用品,兼及巫医巫术,因此鲁迅认为它是古代巫书。书中保留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较多地保留了其原始面貌,在神话学上具有重要价值,对后世文学也有深远影响。历代学者、作家对此书都很重视,《四库全书总目》谓之为 “小说之最古者”。

山海经

山水志。作者不详。十八卷。分《山经》五篇,含南山、西山、北山、东山和中山“五经”,又名“五藏山经”。约成于春秋战国; 《海经》分海外南、西、北、东和海内南、西、北、东八经。可能是西汉作品。第三部分《大荒经》分东、南、西、北四经,附《海内经》。疑为西汉以后人作。其中“五藏山经”至为重要,记载平实雅正,体现了作者政治上的大一统思想。是书以山为纲, 以方向道里为纬,记述古代河流、民族、植物、动物和矿产等地理知识。全书共记山名五千三百余个,水名二百五十多个,人名百四十多个,动物百二十余种,植物五十余种,以及众多矿产。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包括地理、历史、民族,医药、巫术、动物、植物、矿产等多方面。还记载了诸如“夸父逐日”、 “羲和浴日”、 “后羿射日”、 “精卫填海”等远古神话传说。堪称“史地之权舆,神话之渊府”。特别海经部分保存神话资料颇多,除《楚辞·天问》,他书均不能与之相比。该书对考究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民俗和神话传说等均有重要价值。全书约三万余字。晋郭璞为之作注。其后考证注释著作,以清代毕源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较为重要。有清光绪二十年(1894)善成堂仿毕氏图注原刻本,民国间上海中华书局铅印本,民国十一年(1922)南林刘氏求恕斋刻本。1986年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山海经新探》中辑有谭其骧《(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提要》、杨超《〈山海经〉及其相关的几个问题》、何幼琦《〈海经〉新探》等可资参考。

山海经

古代地理名著。此书内容庞杂、风貌独特,可以看作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并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作于一时,原为口头传说,可能在战国时期记录成文,秦汉时又有增补。书中记载的范围很广,包括我国以及中亚和东亚的广大地区。从《隋书·经籍志》开始,多把此书列入地理书范畴是有道理的。东汉明帝时,命王景修汴渠,曾赐以《山海经》、《河渠书》、《禹贡图》,也是将它看作地理书的。
今传本十八卷,三十九篇。其中,《山经》(又称《五藏山经》)五卷,包括《南山经》一卷三篇,《西山经》一卷四篇,《北山经》一卷三篇,《东山经》一卷四篇,《中山经》一卷十二篇;《海经》八卷,包括《海外经》南、西、北、东经各一卷一篇;《大荒经》五卷,包括大荒东、南、西、北经各一卷一篇;《海内经》一卷一篇。全书三万一千多字,记载了约一百个邦国,五百五十座山,三百条水道,对这些邦国、山水的地理关系都一一作了交代。同时书中还记载了各个邦国和各山区、水道的风土民情和重要物产,以及许多传说中的历史人物及其活动和世系。总之,它的内容包含着关于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等许多方面,是研究中国远古社会的重要文献。
清代学者毕沅在《山海经新校正·序》中指出,《五藏山经》是古代土地之图,《周礼》大司徒用来了解各地土地的广袤、山林川泽以及丘陵坟衍原隰的名称和物产,可以徵实的内容较多。当代学者谭其骧认为《山海经》其他部分在形式上是地志,内容却以记载神话为主,而《五藏山经》则不然,从形式到内容都以叙述各地山川物产为主,尽管也杂有神话,比重不大。所以《五藏山经》属于地理书是确定无疑的,同时也是《山海经》中最富有地理价值的。
《山海经》的作者所认识的世界,似乎是以《中山经》所在区域为中心,四周是南、西、北、东山经所在区域构成的大陆,大陆被海包围着,四海之外又有陆地的国家,再外还有荒远之地。这反映了周秦时期的地理观,是研究地理学思想史的珍贵材料。同时,从书中实在内容看,《山经》共记载四百多座山,有一万五千余字,篇幅相当于《禹贡》导山部分的十四倍。《山经》不但叙述每座山岳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状、谷穴和面积大小,而且注意到两山之间的相互关连。对于河川,《禹贡》只记少数河流干流和特大支流的发源地,而《山经》能联系到其他支流或流进支流的小水。这些反映出《山海经》在山川地理观念方面的进步。
此外,《山海经》还记载了许多原始地理知识。例如关于南方岩洞的描述,关于北方河水的季节变化的记述,关于不同气候带的地理景观和动植物特点的记述,关于涌泉、潜流等自然现象的记述等等,都具有地理学价值。而书中关于七八十种矿物的记述,产地多达三百余处,分类有金、玉、石、土四种。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矿物和矿物学分类的地理文献。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对此有很高的评价:“《山海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古人是怎样认识矿物和药物之类天然物质的知识。”
自东晋郭璞为之作注以后,历代加以校注或笺疏者不少。流传版本很多,现存较早的有清代毛扆手校的宋本三册,明代成化年间吴匏庵也有此书抄本。清人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尤有名。《四部丛刊》用的晋郭璞注本,《四部备要》用的是清郝懿行的笺疏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袁珂整理研究的《山海经校注》是目前最通行的本子。

《山海经》

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共18卷,31000多字,分《山经》 5卷、《海经》 13卷。其中 《海经》最有价值,保存的神话资料最多。作者不详,写作时代也无定论。可能不是一时之作,也不成于一人之手,在流传的过程中,有增补,也有疏漏和错讹,所以,又是一本很难读懂的书。
《山海经》自古号称奇书。因为它内涵丰富,包含着关于我国古代地理、历史、神话、民族、动物、植物、矿产、医药、宗教等多方面的内容,是研究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其中的矿物记录,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资料。
晋代郭璞曾为 《山海经》作注,其后考证注释者很多,以清代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较为精详。
《山海经》所记载的东西,还有很多不被后世读者所理解,需要学者进一步研究。

山海经

古代地理著作。全书十八篇,3万余字。各篇著作时代无定论,近代学者多数认为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其中十四篇为战国时作品。内容包括《山经》、《海经》、《大荒经》三部分,《海经》中《海内经》4篇为西汉初年作品。所载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神话传说,对研究古代历史、地理、民俗、文化、神话等均有参考价值。主张方志为地理书说者,以之与《禹贡》并提为方志渊源所自;方志多源说者亦视为后世方志渊源之一。


山海经

先秦古籍。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对后世文学也有不小影响。全书十八卷,非一人一时之作,约在西汉刘秀(歆)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晋代郭璞始为作注,有明刻本(《四部丛刊》影印)。又有清人郝懿行撰《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有《山海经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山海经》


《山海经》

旧称夏禹或伯益撰,不可信。约出于周秦间人记述。今本18卷,分为山经6卷,海经13卷。内容多载古代山川、道里、部族、物产、医药、宗教等,其中保存有大量远古神话传说。其文荒诞奇伟,具有浓厚神怪色彩,对后世文学发展影响很大。其注以晋郭璞注最早,有《四部丛刊》本。

山海经

十八卷。晋郭璞 (详见 《尔雅注疏》)注。旧说此书是唐虞之际,夏禹、伯益所作,不可信。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是战国初至汉代由多人写成,非一人一时之作。全书共十八篇,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从 《南山经》 至 《中山经》五篇,合称《五藏山经》,简称《山经》。第二部分,包括《海外经》、《海内经》各四篇及《大荒经》以下五篇,共十三篇,简称《海经》,总称《山海经》。全书三万一千多字,内容包罗万象,宏富庞杂,如我国古代的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宗教、民俗、动物、植物、矿物、医药、地质、水利考古,人类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等,为研究我国上古历史、文化地理等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材料。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保存有大量的神话资料,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鲸、禹治水》以及女娲、刑天、共工等重要神话都见于此书。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它是我国古代神话的总集。正因为此书内容繁富庞杂,且又 “闳诞迂夸,多奇怪俶傥之言”(郭璞《山海经叙》)后人对它的性质众说纷纭。早在汉代,《汉书·艺文志》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 《七略》把它列在数术略的形法类;《隋书·经籍志》发现这种分类不妥,因此书多述山川地理,又把它改在史部的地理类;到《宋史·艺文志》,又改列它在子部的五行类;至清修《四库全书》时,认为它“侈谈神怪”,“核实定名,实则小说之最古者耳。”这种说法与明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称《山海经》为“古今语怪之祖”之意相吻合。现代研究工作者的研究成果表明,《山海经》自然无疑是我国古代记述神话故事书籍的鼻祖。所以列之于小说类还是较列之于形法、地理等类较为适宜。因此,《山海经》是一部神话与各种文化历史、科学知识杂糅的具有多学科性质的书籍。《山海经》的传本甚多,除各种单行本外,收入丛书者有《道藏》本、《古今逸史》本、《四库全书》本、《格致丛书》本、《二十二子》本、《百子全书》本、《秘书二十一种》本、《四部丛刊》本、《四部备要》本、《龙溪精舍丛书》本等等。郭璞后的校注者,明清时有杨慎、王崇庆、王念孙、何焯、吴任臣、毕沅、郝懿行等。郝氏 《山海经笺疏》最佳。今人袁珂有《山海经校注》,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集诸家之长而又时有发明。

《山海经》

我国古代地理著作。作者、著作时代不详. 一般认为不是出自一人之手,成书于战国,秦汉时有所增补。共十八篇,计分《山经》五篇和《海经》十三篇两大类。主要内容是记录古代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状况,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族、民俗、神话等均有参考价值。但其中也有不少怪诞之说,引用须加考证。晋郭璞作注。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毕沅《山海经新校正》、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今人袁珂有《山海经校注》和《山海经校译》。

山海经

古代地理著作。共18篇。主要内容包括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山海经

古代地理杂史,原书卷首称夏禹、伯益所作,不可信。今人认为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小部分作于西汉初年。《汉书·艺文志》记其13篇,今本18篇,分山经5篇,海经13篇。内容包括各地山川、道里、部族、物产、祭祀、医药、巫术、原始风俗等多方面,间记古代神话传说尤多。是研究先秦至汉初关中地理、民俗人情及其与周边交往的重要文献资料,晋代郭璞为其作注,今人据清代毕沅校正本标点注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有校注本。

《山海经》

地理类史书。也是中国第1部神话集。全书3万多字,记载了40个邦国、550座山、258条水道、140多个历史人物。是研究中国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著者不详。是书现存18卷。《山海经》内容丰富,有多方面的参考价值。书中载有名山417座,加上大小山共5370座,其中产铜之山有467座,产铁之山有3690座。载有动物127种,植物58种。它把地域分为95国。现存《山海经》非成于一时,而是在流传中不断有内容加入。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