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峄山刻石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峄山刻石秦始皇东巡刻石。传为*李斯书。篆书,11行,行21字。原石已佚。现存西安碑林者,为宋淳化四年郑文宝据其师徐铉摹本重刻。 244 峄山刻石秦代刻石,小篆,相传李斯书,为始皇二十八年(前219)东巡途中登邹峄山(今山东邹县东南)所立刻石,以颂秦德。后毁,从杜甫“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诗句,推知唐代已有摹本。北宋淳化四年(993)郑文宝据南唐徐铉摹本重刻于长安(今西安),现存陕西西安碑林。今有商务印书馆、有正书局石印本,即徐就李斯原文重写。 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秦篆碑》。元代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县尹宋德、主簿董全命工砻石摹刻。原石立于邹县城内旧县署大堂侧,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置启圣殿。刻石呈矩形,石灰岩质,高190厘米,四面宽皆48厘米。正、左两面刻始皇诏书,背刻秦二世诏书。每面5行,行15字,计220字,今存183字。右侧面以行书刻述摹刻经过的跋语。刻石下部漫漶。1967年秋,被砸为二,今已修复。据记载,峄山刻石为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东巡登峄山所立,李斯篆书镌刻,二世时加刻二世诏书。原石立于峄山书门上,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登峄山推倒刻石而毁于火。唐有枣木刻本流传。五代南唐书法家徐铉摹写。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郑文宝据徐铉摹本刻石于长安(今存西安碑林)。元祐八年(1093年)邹县县令张文仲从北海王君向处获李斯小篆,遂刻碑立于县署峄阴堂内(已佚)。元代至元二十九年县尹宋德等叹宋摹刻石残缺,恐至泯灭,乃另摹刻一石立于该碑旁,即今存之石。刻石字体较方,笔划圆转均匀,沉着遒丽,以圆为主,后人称为“玉筋篆”或“铁线体”。虽为摹刻,但对研究秦代石刻文字,仍不失为重要资料。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