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崇高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崇高chonggao

又称壮美,是美学重要范畴之一。具有强大威力的审美对象,如狂风暴雨、惊涛骇浪、崇山峻岭以及人类各种艰苦卓绝的实践活动,构成主客体双方一种严峻的冲突形式,从而唤起主体的自尊和压倒对方的喜悦之情。中国古代称崇高的美为“大”,后来又用雄浑、豪放、旷达等来描述它,最后把它归结为壮美。一般说来,中国强调从主体方面、从伦理道德和社会价值方面来探讨它。西方古罗马时已经开始探讨崇高。18世纪英国美学家E.博克把美与崇高进行区别之后,引起了广大学者的注意,使崇高成为独立的美学范畴。对崇高进行研究还有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他们要么认为崇高是主观精神作用的结果,要么把崇高仅仅归结客观事物本身。从历史唯物论的实践观看,崇高体现在人类改造现实、不断英勇奋斗的历程之中。高山、大海等曾长期是人类可惧可怕的对象,并不是审美对象。只有当人类能征服它们,显示出人的伟大力量之时,它们的巨大体积和难以抗拒的力量不仅不能伤害人,反而证实人类实践的无穷威力,才能唤起人的崇高感。因此崇高的本质是在人类伟大而艰巨的实践活动中。当然客观对象的巨大、粗犷等形式是崇高产生的必要客观条件。在这些形式上体现着与人抗争的痕迹,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肯定。崇高感中,理解的因素较为突出,它更多地是激发起人对真理的探索和伦理的追求。畏惧与喜悦、痛苦与愉快也是交织在一起,给人以强烈的震撼、激动和奋发向上,使人的精神得到提高和满足。

崇高chongao

美的一种形态,是雄壮动态的美,是美的一种更壮丽、更雄伟、更高级的形态,以雄伟、恢宏、运动、对立、矛盾、冲突为特点,集中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的严峻、艰苦斗争活动的过程中,能给人以巨大、动荡、永恒、庄严的感受,经常是扑面而来、动人心魄,使人肃然起敬,精神昂扬,奋发前进。
自然物的崇高, 在于某些自然物数量和力量上的巨大。巍巍壮观的万里长城,高耸入云的埃及金字塔,波涛滚滚的长江、黄河,风景壮丽的崇山峻岭等,都属于崇高。在社会生活中,先进的人们推动历史前进,需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斗争,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正是在这种斗争中, 显示了先进社会力量的巨大潜力和崇高精神。“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红岩》小说中那视死如归、气贯如虹的英雄烈士等,都是社会生活中崇高的鲜明体现。艺术作品中的崇高,是现实生活里崇高的反映。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确是表现崇高的名篇。崇高在我国又被称为 “阳刚之美”。
对幼儿来讲,崇高也不都是深奥抽象的。从小让幼儿接触一些名胜古迹、气势磅礴的自然景物、生动感人的历史故事,对于培养幼儿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崇高Chonggao

美学概念之一,与优美、秀丽相对的美的现象形态。是客观现实中体积巨大巍峨的物质形态、豪放雄迈的精神品质或二者兼而有之的那些令人惊心动魄、心向神往的审美对象的总称。又称壮美。它不受具体形式的限制,表现为粗犷、奔放、热烈、刚强、激荡,甚至荒诞和狂怪等。崇高首先指数量众多、体积雄伟、力量强大的那些令人惊讶、震动、赞叹的自然现象(太空、林海、大漠、汪洋等)和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伟大工程、建筑及技术成果(万里长城、金字塔、巨型水坝、宇宙飞船等);其次,包括大量的社会现象:道德情操、思想行为超群出众、令人敬仰的杰出人物,人类认识、利用、改造客观世界的巨大场面等。在特定场合,崇高还包括人类社会中那些伟大的精神品质:国际主义、集体主义、见义勇为、舍生取义等。艺术中的崇高是上述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的精神品质在艺术家头脑中的主观反映。表现崇高是艺术的主要任务之一,表现崇高的主要艺术形式是悲剧。悲剧主角大多是时代的(或神话传说中的)著名英雄和杰出人物,他们在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类伟大的创造力量和革新精神。其他艺术形式,如小说、诗歌、音乐、雕塑等都可以表现崇高。崇高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心理反映和审美感受称崇高感,它包括惊奇、狂喜、敬仰、豪迈、悲壮等。崇高有积极的审美意义,有重要的认识和教育意义。它通过美感作用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活中没有体验过的事物,获得审美享受,使人在道德上日趋完善,激励人们从事伟大的事业,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

崇高

又称“壮美”、“刚性美”。审美范畴之一。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与优美相对。是实践主体巨大力量的体现,展示对象和主体在现阶段的相互冲突和对立,又从中显示出对象与主体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往往以体积数量上的巨大粗犷、宏阔超群,或精神力量上的雄伟豪放、卓越高尚,令人产生惊心动魄、激昂振奋、崇敬赞叹的审美感受。如狂涛巨浪、崇山峻岭、茫茫沙漠等自然景象,社会生活中艰苦卓绝、波澜壮阔斗争中的英雄形象,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等艺术作品给人的审美感受。

崇高

崇高是审美范畴之一,与优美相对,是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审美对象,是物质形式、精神品质或二者兼有的特别伟大、出众的现象。
崇高首先指那些数量、体积和力量无比众多、巨大和有威力的自然现象 (如太空、森林、海洋、群山等) 和人类创造的许多伟大的工程、建筑 (如万里长城、古塔、长江大桥、摩天大厦等)。其次,它包括大量社会现象: 道德风貌、思想行为都超群出众、令人敬仰的优秀人物; 人类的集体创举 (包括生产斗争、革命斗争场面),尤其是广大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勇斗争等。在特定场合,崇高还是一种道德判断,例如爱国主义精神被认为是崇高。但严格说,道德范畴的崇高和审美范畴的崇高有区别,后者必须具有可供审美的形象外观,前者却仅仅就精神而言。艺术中的崇高,是上述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在艺术家头脑中的主观反映。表现崇高的最主要的艺术是悲剧。悲剧主角大都是时代的 (或神话中的) 英雄和政治上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悲剧性冲突中,表现人类伟大的创造力量和革新精神,主题大都是崇高的。其它艺术,如小说、诗歌、音乐、绘画、雕塑等也都可以表现崇高。崇高的审美特征与优美相对,是一种壮美: 形象博大、雄伟、壮观; 具有内在的慑人心魄的感染力量,常常在巨大激烈的冲突 (客体本身内部的冲突和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冲突) 中得到表现。艺术在表现崇高时,形式上往往结构庞大、线条粗犷、变化剧烈。
崇高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心理反应和美感也是特殊的,通常称为崇高感,它包括惊奇、狂喜、景仰、尊崇、悲壮、豪迈、胜利感等心理情感反应。崇高与优美既对立又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都与善、真有关,并能引起美感,都是人们缺一不可的审美对象。二者还可互相结合,特别是在艺术中。欣赏自然现象的崇高必须在人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征服自然达到一定程度后才有可能,当自然现象直接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安全时,人不会对它产生崇高感。崇高不仅有积极审美意义,而且有认识和教育意义,它可以通过美感作用帮助人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活中没有体验过的事物,使人在道德上日趋完善; 更重要的是激励人从事伟大事业,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表现崇高是艺术的重要任务之一。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古罗马的朗加纳斯,此后法国新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也讲到崇高,但他们所说的崇高仅就修辞学和文体风格而言,尚未把它当作审美范畴来研究。第一个把崇高列为审美范畴的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博克,他界定崇高的外部特征和心理特征(以痛感为基础),并认为崇高产生于人的“自我保全”。此后狄德罗发展博克的思想,把崇高的范围从自然扩大到社会,并认为崇高感就是一种 “英雄激情” 和 “胜利感”。康德是研究崇高最有影响的美学家,他将崇高进行分类,认为有 “数量上的崇高” 和 “力学上的崇高”,其特征是“无形式”。崇高感是人的主观心理反应,这种反映应先是人在心理上感到对象恐怖,产生压力,然后引起自卫要求和理性力量,进而由恐怖转为愉快。黑格尔进一步扩大崇高的范围,重点研究表现崇高的艺术,认为崇高是理念的一种不充分的感性表现。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康德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理论,认为崇高不仅包括自然现象,而且包括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特别是人及其内心生活。崇高的特征就是 “更大得多,更强得多”。崇高不是人的主观反映,而是现实中的客观存在。

崇高

崇高是审美范畴之一,与优美相对,是存在于人类生活中的一种特殊审美对象,是物质形式、精神品质或二者兼有的特别伟大、出众的现象。
崇高首先指那些数量、体积和力量无比众多、巨大和有威力的自然现象(如太空、森林、海洋、群山等)和人类创造的许多伟大的工程、建筑(如万里长城、古塔、长江大桥、摩天大厦等)。其次,它包括大量社会现象:道德风貌、思想行为都超群出众、令人敬仰的优秀人物;人类的集体创举(包括生产斗争、革命斗争场面),尤其是广大人民为实现共产主义的奋勇斗争等。在特定场合,崇高还是一种道德判断,例如爱国主义精神被认为是崇高。但严格说,道德范畴的崇高和审美范畴的崇高有区别,后者必须具有可供审美的形象外观,前者却仅仅就精神而言。艺术中的崇高,是上述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在艺术家头脑中的主观反映。表现崇高的最主要的艺术是悲剧。悲剧主角大都是时代的(或神话中的)英雄和政治上的杰出人物,他们在悲剧性冲突中,表现人类伟大的创造力量和革新精神,主题大都是崇高的。其他艺术,如小说、诗歌、音乐、绘画、雕塑等也都可以表现崇高。崇高的审美特征与优美相对,是一种壮美:形象博大、雄伟、壮观;具有内在的慑人心魄的感染力量,常常在巨大激烈的冲突(客体本身内部的冲突和客体与主体之间的冲突)中得到表现。艺术在表现崇高时,形式上往往结构庞大、线条粗犷、变化剧烈。
崇高在人的头脑中形成的心理反应和美感也是特殊的,通常称为崇高感,它包括惊奇、狂喜、景仰、尊崇、悲壮、豪迈、胜利感等心理情感反应。崇高与优美既对立又统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二者都与善、真有关,并能引起美感,都是人们缺一不可的审美对象。二者还可互相结合,特别是在艺术中。欣赏自然现象的崇高必须在人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征服自然达到一定程度后才有可能,当自然现象直接威胁着人的生存和安全时,人不会对它产生崇高感。崇高不仅有积极审美意义,而且有认识和教育意义,它可以通过美感作用帮助人认识自然、社会和精神生活中没有体验过的事物,使人在道德上日趋完善;更重要的是激励人从事伟大事业,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力量。表现崇高是艺术的重要任务之一。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到崇高的是古罗马的朗加纳斯,此后法国新古典主义理论家布瓦洛也讲到崇高,但他们所说的崇高仅就修辞学和文体风格而言,尚未把它当作审美范畴来研究。第一个把崇高列为审美范畴的是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代表博克,他界定崇高的外部特征和心理特征(以痛感为基础),并认为崇高产生于人的“自我保全”。此后狄德罗发展博克的思想,把崇高的范围从自然扩大到社会,并认为崇高感就是一种“英雄激情”和“胜利感”。康德是研究崇高最有影响的美学家,他将崇高进行分类,认为有“数量上的崇高”和“力学上的崇高”,其特征是“无形式”。崇高感是人的主观心理反应,这种反映应先是人在心理上感到对象恐怖,产生压力,然后引起自卫要求和理性力量,进而由恐怖转为愉快。黑格尔进一步扩大崇高的范围,重点研究表现崇高的艺术,认为崇高是理念的一种不充分的感性表现。车尔尼雪夫斯基批判康德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美学理论,认为崇高不仅包括自然现象,而且包括社会现象和艺术现象,特别是人及其内心生活。崇高的特征就是“更大得多,更强得多”。崇高不是人的主观反映,而是现实中的客观存在。

崇高

罗马时代雅典修辞学家朗吉弩斯在《论崇高》中提出的关于文章风格的概念,也是审美的一个重要范畴。
《论崇高》原是论述文章修辞风格的著作。但由于它从哲学的高度阐述了崇高的特征、形成的条件与根源,因而远远超出了修辞学的范围,为审美范畴的“崇高”研究开了先河。
朗吉弩斯认为,崇高的基本特征是伟大、庄严和不平凡。崇高的艺术效果是提高人的情绪和自尊。崇高的艺术风格的形成要有五个条件:庄严伟大的思想;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运用藻饰的技术;高雅的措辞;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这五个条件,前两个,在朗吉弩斯看来,靠自然和天赋,其中尤以庄严伟大的思想最重要,因为只有思想庄严,语言才会崇高。其次,有强烈而激动的感情才能打动人,感化人。不过,不是任何热情都是崇高的,只有向往伟大壮丽的事物的热情才具有崇高的性质。
朗吉弩斯还探讨了想象力在崇高形象的形成中的作用,想象的特点和过程。他认为,没有想象就不能将伟大的思想与情感化为崇高形象,从而也就产生不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创作思想从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过渡的痕迹。
对崇高这个范畴的研究,后来有许多发展。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德国古典美学家康德,对崇高产生的生理、心理原因、它与美感的区别、艺术的特征等等,都有深入的探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