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崩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崩漏中医病名。又名“崩中漏下”。是指妇女不在月经期间,忽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出血,淋沥不断的病症。如来势急,出血量多的,叫血崩,又叫崩中;来势较缓,出血量较少,但持续不断的,称为漏下。崩和漏常易互相转化,崩可致漏,漏可转变为崩,故常统称为崩漏。多由冲任不固所致。好发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妇女。临床有气虚崩漏、血热崩漏、血瘀崩漏等多种类型。气虚崩漏,症见出血量多或持续不止,血色淡红,面色苍白,伴有头晕气促、神疲肢倦。血热崩漏,临床表现有出血量多,色深红或紫,或夹有少量血块,伴有面红,烦躁,易怒。血瘀崩漏,主症为漏下淋沥不止,突然又大量出血,血色紫黑有瘀块,伴有小腹疼痛拒按,痛连胁肋及腰部,血块排出后,痛势有所缓解。治疗应分别采用益气止血、清热凉血止血和去瘀止血。西医妇产科有许多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内生殖器官炎症、肿瘤等病,都可引起崩漏,临床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崩漏中医指女性非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出血淋漓不断为崩漏。导致此种症状的因素很多,如内分泌功能紊乱,生殖器病变、环境改变等等。中医理论认为是劳伤过度,冲任气虚所致。重则为崩,轻则为漏,皆由气血皆亏,脾胃先损,能受补者可治,若误用止涩寒凉之乐,复伤脾胃生生之气则难治矣。崩漏还可因抑郁、肾虚、大怒等所致。 崩漏指妇女非经期阴道忽然大量出血,或出血持续不断的病证。其中来势急而血量多者为崩中,血崩或经崩;势缓而淋漓不断者称为漏下或经漏,两者常互相转化,故合称崩漏。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妇女,多因血热妄行,气滞血瘀,心脾气虚,肾虚不固等导致冲任损伤,或冲任不足,不能固摄经血所致。治疗崩漏,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登源、复旧三法。辨证论治: 崩漏病名。崩中漏下的合称。经血非时暴下不止为崩;淋漓不断为漏。二者常交替出现。多由血热、肾虚、脾虚、血瘀而致冲任受损、经血非时妄行。崩漏虚多而实少,热多而寒少。治疗须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原则,辨证应用固气摄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等法。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