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崩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崩漏

中医病名。又名“崩中漏下”。是指妇女不在月经期间,忽然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出血,淋沥不断的病症。如来势急,出血量多的,叫血崩,又叫崩中;来势较缓,出血量较少,但持续不断的,称为漏下。崩和漏常易互相转化,崩可致漏,漏可转变为崩,故常统称为崩漏。多由冲任不固所致。好发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妇女。临床有气虚崩漏、血热崩漏、血瘀崩漏等多种类型。气虚崩漏,症见出血量多或持续不止,血色淡红,面色苍白,伴有头晕气促、神疲肢倦。血热崩漏,临床表现有出血量多,色深红或紫,或夹有少量血块,伴有面红,烦躁,易怒。血瘀崩漏,主症为漏下淋沥不止,突然又大量出血,血色紫黑有瘀块,伴有小腹疼痛拒按,痛连胁肋及腰部,血块排出后,痛势有所缓解。治疗应分别采用益气止血、清热凉血止血和去瘀止血。西医妇产科有许多疾病,如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炎、内生殖器官炎症、肿瘤等病,都可引起崩漏,临床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崩漏

中医指女性非行经期间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出血淋漓不断为崩漏。导致此种症状的因素很多,如内分泌功能紊乱,生殖器病变、环境改变等等。中医理论认为是劳伤过度,冲任气虚所致。重则为崩,轻则为漏,皆由气血皆亏,脾胃先损,能受补者可治,若误用止涩寒凉之乐,复伤脾胃生生之气则难治矣。崩漏还可因抑郁、肾虚、大怒等所致。


崩漏

指妇女非经期阴道忽然大量出血,或出血持续不断的病证。其中来势急而血量多者为崩中,血崩或经崩;势缓而淋漓不断者称为漏下或经漏,两者常互相转化,故合称崩漏。多发生于青春期及更年期妇女,多因血热妄行,气滞血瘀,心脾气虚,肾虚不固等导致冲任损伤,或冲任不足,不能固摄经血所致。治疗崩漏,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灵活掌握塞流、登源、复旧三法。辨证论治:
❶血热者,经血突下,量多势急,亦可量少淋漓,血色鲜红而质稠,常伴心烦潮热,小便黄少,大便干结,苔薄黄,脉细数,属虚热证,以保阴煎加沙参、麦冬、五味子、阿胶滋阴清热,止血调经。如血来色深红质稠,伴口渴烦热,或有发热,小便黄大便干,苔黄或黄腻,脉洪数,属实热证,以清热固经汤加沙参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❷肾虚者,经来无期,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质清,兼有畏寒肢冷,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细,属肾阳虚,以右归丸去肉桂、当归、加黄芪、覆盆子、赤石脂温肾固冲,止血调经。若其血色鲜红,质稍稠,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属肾阴虚,以左归丸去牛膝加女真子、旱莲草滋水益阴,止血调经。
❸脾虚者,崩后淋漓,血色淡而质薄,兼气短神疲,面色㿠白,或面浮肢肿,饮食不佳。 舌质淡苔薄白,脉弱或沉弱。以固本止崩汤(熟地、白术、黄芪、当归、黑姜、人参)去当归加升麻、山药、大枣、乌贼骨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❹血瘀者,血时下时止,或淋漓不净,或停闭日久又突然下血,继而淋漓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舌紫黯,苔薄白,脉涩。以四物汤加蒲黄、五灵脂、三七粉、血余炭、乌贼骨活血化瘀,止血调经。针灸治疗:实证以气海、三阴交、隐白为主穴。血热者配血海、水泉;湿热者配中极、阴陵泉;气郁者配太冲、支沟、大敦;血瘀者配地机、气冲、冲门。针刺泻法。虚证以关元、三阴交、肾俞为主穴。脾虚配气海、脾俞、足三里;阳虚配气海、命门、复溜;阴虚配然谷、阴谷。针刺补法。调护:
❶经期注意保暖,避免冒雨涉水。
❷经期注意休息,防止剧烈运动,严禁房事与坐浴。
❸饮食忌生冷、辛辣等有刺激性的食物。
❹对崩漏要保持镇静,消除紧张与恐惧心理。
❺平时以艾条灸足三里与肾俞穴,以健脾益肾。

崩漏

病名。崩中漏下的合称。经血非时暴下不止为崩;淋漓不断为漏。二者常交替出现。多由血热、肾虚、脾虚、血瘀而致冲任受损、经血非时妄行。崩漏虚多而实少,热多而寒少。治疗须灵活掌握塞流,澄源、复旧三原则,辨证应用固气摄血、凉血止血、化瘀止血等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5:3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