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嵇康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89 嵇康

在伦理道德上,把“名教”和“自然”对立起来,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认为在原始社会里是不存在“仁义”和“礼律”的,“仁义”、“礼法”是君主为了 “制其名分”而制定的,“名教”是违背 “自然”的,要使人们因循自然而发展,必须打破“名教”的束缚,“夫民之性,好安而恶危,好逸而恶劳。故不扰,则其愿得,不逼,则其志从”。把反“名教”作为人性自然发展的理论前提,因此要“无措”即“无为”,“动以自然,则无道以至非也。抱一而无措,则无私无非。”提出了一条重要的伦理原则“养生”,要“形神相亲,表面俱济”,反对嗜欲,是“非道之正”。为了寻求到理想社会,幻想超脱“委曲”人世,摆脱名利福禄束缚的“至人”是“文明在中,见素表璞。内不愧心,外不负俗。交不为利,仕不谋禄。鉴乎古今,涤情荡欲”。他的伦理思想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须要具体分析。


041 嵇康

认为万物本源是元气; 元气分为阴阳,判为天地,再化生万物和人。他说:“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浩浩太素,阳曜阴凝,二仪陶化,人伦肇兴”;“天地合德,万物贵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在形神方面,主张“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认为人们就形神两方面善为保养,即可长寿。他说: “神躁于中”、“形丧于外”,做到“爱憎不栖于情,犹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再加以“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就能形神俱佳。主张 “心之与声,明为二物”,但又强调音乐来源于生活,风俗决定音乐:“和心足于内,和气见于外,故歌以叙志,舞以宣情。”“乐之为体,以心为主。”“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认为“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主张从主观体验与客观验证去认识事物之理:“夫至理诚微,善溺于世,然或可求诸身而后悟,校外物以知之者。”强调“明以见物,胆以决断。专明无胆,则虽见不断; 专胆无明,达理失机”。


046 嵇康

三国文学家、教育家。认为人的发展应顺其自然,不需要什么人为的教育。“昔洪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于上,民无竞于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人的自然之性是人的真性。他反对六经及经学教育,公开菲薄汤、武、周、孔,怀疑儒家先圣,著《难自然好学论》对张辽叔《自然好学论》的维护“名教”给予有力批判,认为六经与礼律之文都是束缚人性的。他提倡独立思考,反对盲从迷信,但其反对儒学的目的却在把人们引导到纵欲放荡的玄学思想里去。


044 嵇康224—263

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为“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被钟会陷害,为司马昭所杀。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语),《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皆为其代表作。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悲愤诗》较有名。有 《嵇中散集》。

嵇康223—263Ji Kang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字叔夜。谯国铚县(今安徽宿县)人。娶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曾任中散大夫,史称嵇中散。隐居山阳(今属河南)长达20年。曾与阮籍等人为竹林之游。后因事被司马昭杀害。临刑,奏《广陵散》一曲,神色自若。
他爱好老、庄。文章言辞激烈,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养生论》谈养形、养神的道理,主张“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释私论》针对虚伪的礼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声无哀乐论》,一反儒家以教化为主要目的乐论。《管蔡论》为管叔、蔡叔翻案,也与孔子所言相对。散文《与山巨源绝交书》提出拒不作官的理由,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并公然宣称“每非汤武而薄周孔”,表明了不与司马氏合作的态度。全文以气势为主,笔锋犀利,征引繁富,讽刺辛辣,表现出诗人俊急刚烈的性格。
诗歌今存50余首。以四言体为多。代表作有赠其兄嵇喜的《赠秀才入军》18首,表达了思念哥哥的真挚情感。第2首“息徒兰圃”,想象嵇喜行军各地,休息时领略山水景物的自得心情。“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等句有借景悟玄的意味,为后人传诵。有名的《幽愤诗》,作于系狱临终之前,感情沉痛真切,表达了诗人摆脱尘世的愿望。
戴明扬校注《嵇康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出版,可以参考。

嵇康223—263

字叔夜。谯国铚县 (今安徽宿县)人。三国时曹魏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曾任中散大夫。少时孤贫,聪慧博学,多才多艺。他崇尚老庄,文章言辞激烈,思想新颖,散文的成就远在诗歌之上,代表作是《幽愤诗》和《赠秀才入军》十八首等。今传 《嵇中散集》 十卷。

嵇康223—263Jikang

三国时曹魏文学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省宿县)人。出身寒微,然博学多才,娶沛穆王曹林之女为妻,官中散大夫。嵇康生当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篡权之势已成,政治黑暗,他既不满曹魏统治者之腐败,也不满司马氏之篡夺,故不乐仕宦、服食、谈玄,又曾隐居于山阳(今河南省修武县), 与阮籍、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一起作竹林之游,世称“竹林七贤”。嵇康不满现实,以老、庄之 “自然”与司马氏的儒家“名教”对抗,坚决不与司马氏合作,终被司马昭杀害。嵇康是正始时期的代表作家之一,诗文俱佳,论文成就尤高。其代表作《与山巨源绝交书》,大胆揭露和批判黑暗现实,“非汤、武而薄周、孔”,嫉恶如仇,放言无忌,思想新颖,善于论争,表现了清峻、通脱、豪迈壮丽的风格。有 《嵇中散集》传世。鲁迅辑校 《嵇康集》、戴明扬校注 《嵇康集》较为完备。

嵇康224~263

字叔夜,三国时魏国谯郡人(今安徽宿县西南)。他既是文学家,又是思想家,还是个音乐家。他幼年丧父,而性情旷达率真,胸怀远大,才华横溢,终日神采飞扬。他经常与阮籍、山涛等六个好朋友在竹林中抚琴赋诗、饮酒游戏,后人称他们为 “竹林七贤”
嵇康信仰老、庄的道家哲学,虽然做过中散大夫的官,但一生蔑视功名,追求恬静、自然的生活。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是散文,见解精辟,笔锋犀利,《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等都是他的代表作。他还喜好诗歌,善于作四言诗,风格清丽、峻洁。他的《幽愤诗》很有名。他既善弹琴,又是个音乐理论家,写过《声无哀乐论》,认为相同的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还写过《琴赋》,对古琴的奏法和表现力,作了细致而生动的描写。
嵇康虽性情飘逸旷达,性格却孤傲,狂放不羁。贵公子钟会喜欢附庸风雅,很想结交他,便乘着高头大马,宾从如云地来看他。嵇康一向蔑视权贵,所以对钟会非常不礼貌。钟会怀恨在心,后来,找机会将嵇康陷害致死。据《魏氏春秋》载,嵇康死时,泰然自若,抚琴而奏《广陵散》,奏完感叹道:“雅音于是绝矣!”据说,《广陵散》从此失传。现有《嵇康集》流传于世 。

嵇康223—263

三国魏文学家。字叔夜,谯郡铚(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为魏宗室婿,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为“竹林七贤”之一。能为五言诗,尤长于四言,风格清峻秀逸。《幽愤诗》、《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为代表作。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鲁迅语),《与山巨源绝交书》等较有名。又精乐理,著《声无哀乐论》、《琴赋》。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著称。今传《嵇中散集》十卷。辑本以鲁迅辑校的《嵇康集》为详备。参见“哲学”、“美学”中的“嵇康”。


嵇康

三国魏末音乐家,善鼓琴。认为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同一种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著有《声无哀乐论》、《琴赋》等。参见“文学”中的“嵇康”。


嵇康223—262

三国魏哲学家、文学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国铚(今安徽濉溪县)人。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学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其学主旨“元气”说,认为人与万物均禀受元气而生。但又倾向王弼本体之学。政治上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主张返回自然,建立无矛盾的和谐社会。理想人格为“体清神正,是非允当”的君子,认为君子“心有是焉”,“志有善焉”,“以通物为美”,达到“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的理想境界。著作原有《嵇康集》十五卷,现存十卷,以鲁迅校本为善。参见“文学”、“美学”中的“嵇康”。


嵇康

提出审美过程中的“自然说”。强调审美主体的能动性,突破了汉儒美学思想的政治功利原则,但又否定了人的社会性。著有《声无哀乐论》。参见“声无哀乐论”和“文学”中的“嵇康”。

嵇康223—262

三国魏文学家、哲学家、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国铚(今安徽宿县西)人。魏宗室女婿,曾任中散大夫官职,世称嵇中散。少时孤贫,敏慧博学,崇尚老庄之学,性情狂放傲慢,性格正直,富于反抗性。反对虚伪礼教,对当时黑暗政治不满,曾当面讥讽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声言“非汤武而薄周礼”,公开拒绝与司马氏合作。司马氏等人为此忌恨在心,正欲除之。终以吕安不孝事为借口,株连下狱,后被处死。嵇康能为五言诗,更长于四言诗,如《幽愤诗》、《赠秀才入军》等。其诗风格清峻秀逸。其文内容大多为阐述老庄纯真自然的哲理,批判传统名教的虚伪。今传《嵇中散集》,鲁迅校辑《嵇康集》和戴明扬的《嵇康集校注》较为完善。

嵇康223—262

三国魏名士、玄学家、文学家和音乐家。“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因官至中散大夫,后人称嵇中散。原姓奚,祖籍会稽,先世移居谯国铚县(今安徽省宿县西南),改姓嵇。与曹魏宗室通婚,为曹操孙曹林的女婿。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蔑视礼法,与阮籍齐名。因刚肠疾恶,不堪流俗,“轻贱唐虞而笑大禹”(《卜疑》),“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山巨源绝交书》),不满司马氏集团执政,后遭钟会构陷,以“言论放荡,非毁典谟”的罪名为司马昭杀害。将刑前,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临刑时神色不变,索琴弹奏《广陵散》。在政治伦理思想上,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主张,认为“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认为人们应因顺自然之性,不满儒家繁琐礼教的束缚和抑引,“以六经为芜秽,以仁义为臭腐”(《难自然好学论》),“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声无哀乐论》:“君臣相忘于上,蒸民象足于下”(《答向子期难养生论》),这样便可达到一种无矛盾、无斗争的和谐社会。主张养生,常修养生服食之道,著《养生论》。主张“少私寡欲”,认为加强内心修养,可以补外物之不足,反对追求荣华富贵。所撰《声无哀乐论》,认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音乐本身无哀乐可言,同一音乐可以引起不同的感情,其目的在于否定当时统治者推行的礼乐教化思想。鲁迅称“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反对。”长于四言诗,风格清峻,托喻幽远。善鼓琴,曾作《琴赋》,以弹《广陵散》著称于时。所著《嵇中散集》,原有15卷,至宋仅存10卷。《释私论》、《明胆论》、 《养生论》、 《答难养生论》、《难自然好学论》、《与山巨源绝交书》、《家诫》等,集中表现了他的伦理思想。《嵇康集》版本较多,以鲁迅的校刊本最精善。嵇中散 (见“嵇康”条。)嵇叔夜 (见“嵇康”条。)

嵇康


嵇康223—262

魏晋时期的著名作家,性刚直,有才学,喜老庄,情意傲散,不涉经学,不守礼法,“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文学上,他接过老庄崇尚自然的旗帜,在王弼等人的玄学思辨之外,另辟蹊径,从具体学术活动与艺术创作、艺术功能的分析入手,提出了自己的文学理论,他写《难自然好学论》,批驳儒家宣扬的人从天性上就能接受仁义道德的说教,反对把儒家经典看得高于一切。他反对儒家倡导的诗教礼教乐教那一套,作《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本身有艺术水准高低之分,但不具备哀与乐的成份。因为哀或乐是人的情感,不是音乐自身的内在因素。嵇康以此抨击儒家,指出其利用文学进行说教的毫无根据。嵇康一面指出音乐本身的没有哀乐,同时又进一步研究了音乐是如何作用于人的情感,从而引起人的哀乐感受的,他说:“然音声和此,感人之最深者也。劳者歌其事,乐者舞其功。夫内有悲痛之心,则激哀切之言。言以成诗,声以成音,杂而咏之,聚而所之,心动于和声,情感于苦言,嗟叹未绝而涕泣涟涟矣。”这就是说,“音声和比”是调动欣赏者的情感活动的关键。于是研究如何使“音声和比”便是文艺家的任务了。这样,嵇康也就开始了对于文学作品艺术语言的音乐美的问题的研究,当然也就开始了对散文语言音乐美的研究。六朝人对声律热烈探讨,与嵇康是有密切关系的。汉语文章讲究声之高下抑扬与“气”之清浊长短,是有其传统的。


嵇康223——263

字叔夜,谯国铚(今安徽宿县西)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嵇康既崇尚老庄,恬静寡欲,好服食,求长生;又尚奇任侠,刚肠嫉恶,在现实生活中锋芒毕露,因此为司马氏所不容,而遭杀身之祸。嵇康的散文表现了愤世嫉俗,桀傲不驯和孤高自赏的思想。其代表作是《与山巨源绝交书》,对自己的整个人格作了最好的写真,有着浓厚的文学意味和大胆的反抗思想。全文嘻笑怒骂,锋利洒脱,很能表现出他峻急刚烈的性格。


嵇康

嵇康223~262

字叔夜。三国魏谯郡 (今濉溪县临涣)人。少孤贫,及长与魏宗室结为姻戚。官至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博学多通,好老庄及气功。善鼓琴,工书画,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其哲学思想,主张“元气陶铄,众生禀焉”,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反对儒家繁琐礼教,在政治上表现为刚肠疾恶,锋芒毕露。其朋友山涛(巨源)投靠司马氏任吏部尚书,劝康做官,愤与山涛绝交。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深为不满,曾当面奚落司马昭的心腹钟会,因而直接触犯了利用礼教图谋纂夺的司马昭政治集团,被诬陷处死。今传《稽中散集》10卷,另有画《狮子击象图》、《巢由洗耳图》等。

嵇康223—262

字叔夜,谯郡铚(今宿县)人。三国魏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曾任魏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康早孤,有奇才,博通群书,讲求养生服食之道,著有《养生论》。与阮籍齐名,为“竹林七贤”之一。因“非汤武而薄周孔”,且不满当时掌握政权的司马氏集团,遭人构陷,为司马昭所杀。嵇康在政治思想上“托好老庄”,排斥“六经”,强调名教与自然的对立,主张冲破礼法束缚。他的哲学思想基础是唯物主义自然观,坚持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元气陶铄,众生禀焉”,肯定万物都禀受元气。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之说。其文思想新颖,往往与古时旧说相左。诗长于四言,风格清峻。善鼓琴,曾作《琴赋》,有《嵇中散集》存世。鲁迅曾精校各本成《嵇康集》十卷,甚精善。

嵇康224~263

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郡銍县(今安徽宿县西南)人。魏时,曾任中散大夫,故世称嵇中散。后因触犯司马昭,被构陷处死。有《嵇中散集》15卷,佚失不少。嵇康与阮籍、向秀、山涛、王戎、刘伶、阮咸七人合称“竹林七贤”。其今存诗以四言为多,成就也以四言诗为佳。代表作为《幽愤诗》及《赠兄秀才入军》,前者作于囚牢中,写其入狱原委及蒙耻而不改初衷之志;后者抒发鄙弃功名、流连自然的高雅情趣。其四言诗清宕遐远,悠闲有致,为四言诗的中兴做出了贡献。其散文成就尤高,《与山巨源绝交书》为传世名篇,文章嬉笑怒骂,挥洒自如,叙议结合,犀利激切。其独特的散文风格对后世影响较大。但文中标榜放浪不羁的名士风度,消极影响也不小。

嵇康224~263

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字叔夜,谯国铚(今安徽宿县)人。他是正始时代(240年~248年)的重要代表作家,因其生逢司马氏集团逐步夺取曹氏集团政权的激烈斗争时期,对司马氏集团利用 “名教” ,并在 “以孝治天下” 的幌子下实行的残暴统治极为不满,便大力提倡老庄思想,并以此与 “名教” 相对抗。反映在文学创作上,是大胆否定现实,揭露时政的黑暗与恐怖,以及宣扬韬晦遗世等思想。其诗歌风格 “峻切” ,代表作有《幽愤诗》 、《答二郭》 、《酒会诗》等。散文方面的代表作是著名的 《与山巨源绝交书》 ,该文言辞烈地表白了他对司马氏腐朽统治的决裂态度。也正因为这篇文章文风洒脱锋利,极尽辛辣讽刺、嘻笑怒骂之能事,才激怒了司马氏集团,给他招来杀身之祸。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3: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