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川菜是中国著名的地方菜肴之一,它与粤菜、鲁菜、淮扬菜共同组成中国的四大菜系。川菜是历史悠久,地方风味极为浓郁的菜系,具有烹饪取材的广泛性、调味变化的多样性和众多菜式的适应性等长处和优势。 川菜具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特点,其风味则是清鲜醇浓并重,并以善用麻辣著称。辣椒(四川俗称海椒),自从传入中国以后,川菜就与之结下了不解之缘。川人及川菜厨师对辣椒的使用,方法之多、运用之巧,是其他菜系所不及的。川人使用辣椒有时作为主料,有时作为配料,更多时候是作为调料使用。其对辣椒的加工制品种类之多,堪称全国之首。常见的有干辣椒、辣椒粉、豆瓣酱、泡辣椒、水红辣椒、熟椒油、糍粑辣椒等等。厨师则根据不同的菜式选择使用不同的辣椒调味品。如鱼香味,离不了泡红辣椒,因为它除了具有辣椒素而外,还有四川泡菜的特殊香味。做家常味,就必须使用四川特产的郫县豆瓣,这种豆瓣酱味纯正而鲜香。又如宫保鸡丁、陈皮鸡等,就非用干辣椒不可,因干辣椒的香辣味经炝入主料后给人辣而不烈的感觉,回味悠长。再如著名的麻婆豆腐,则需同时合用郫县豆瓣和辣椒粉,将二者的长处集中于一道菜,合其色香味的特色更加突出。 川菜诚不可无辣,却绝非逢菜必辣。川菜是当麻则麻,当辣才辣。相当部分川菜品种是既不辣更不麻的。川菜厨师配品,讲究浓淡交错,疏密得宜,疾中有徐,紧凑中有平缓。 川菜菜系由筵席菜、大众便餐菜、家常风味菜、火锅、风味小吃五大类组成。筵席菜多是采用山珍海味,配上时令鲜蔬而构成,比较讲究菜肴的工艺性。其辣味菜较少。大众便餐菜菜式多种多样,以小煎小炒为主,其味道多以辣味等浓烈滋味为主。家常风味菜肴植根于寻常百姓之家,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间风味,取材广泛,操作简单,用味灵活,家喻户晓。 火锅:常见的有红汤(麻辣)、白汤(咸鲜)两类。也有使用鸳鸯锅,同具红汤、白汤两种。适应性较广,可供烫食的原料数百种。川菜传统的火锅为毛肚火锅,最讲究的火锅为菊花火锅。四川红汤火锅作为川菜近年十分流行的一种特殊风味的美食,它的影响力遍及全国,其特殊魅力吸引了无数食客,不少人对它又怕又爱,辣得直冒汗,烫得直哈气,却很少有人打退堂鼓,有的因此而上瘾。红汤火锅讲究突出辣与麻,但它却非常注重“诸味”的调和,使之具有辣而不燥,麻而不烈,进口味浓,回味醇和不伤肠胃的特点。 川味小吃多以米、面杂制作而成,以精巧玲珑、调味讲究、经济实惠为其特色。许多有名的小吃,发源于旧时城镇沿街叫卖的小贩,历经几十或上百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如龙抄手、钟水饺、担担面、夫妻肺片等具有“中华老字号”招牌的专业店。四川小吃以成都为中心,能发展到今天的知名度,凝聚着许多创制者聪明智慧。同样的水饺,川厨将钟水饺做得精致小巧。50克面粉做成10来个水饺,皮薄馅嫩,成品浇上红油、蒜泥、复制酱油等调料,风味迥然不同。四川的担担面,在勾兑10种调料的基础上,配以特产的芽菜粒,炒得栈香的肉臊,入口鲜香,诱人食欲。其他如赖汤圆、卤肉夹锅盔等数十种四川小吃,也是深受人喜爱。 川菜按照传统流派划分,有上河帮(成都、绵阳地区为中心)、下河帮(重庆、万县地区为中心)、小河帮(自贡、宜宾为代表的说法。地区不同,川菜的风味不同,色也略有差别。例如:成都地区口味较温和,重庆地区较为浓烈,而自贡、宜宾介于二者之间。在中国几大菜系中,川菜味别之多,是无与伦比的。鱼香、家常、怪味、麻辣等二十多种风味各异的复合味型构成了川菜菜肴中,品种变化大,滋味高低起伏,浓淡相宜的独特风味。 川菜常见复合味型特征有:鱼香味:汁色红亮,咸鲜、香辣、甜酸味兼之,姜葱蒜味突出。麻辣味:色泽红亮,麻辣咸香、味厚爽口。红油味:色泽红亮,咸鲜辣香,回味略甜。怪味:汁色浅黄,咸甜酸辣麻鲜香各味兼备而协调,味汁较浓稠。椒麻味:汁色浅黄,咸鲜醇厚,香麻俱重。酸辣味:色泽红亮,汁酸带辣,咸鲜香味可口。家常味:色泽红亮,咸鲜微辣。姜汁味:姜味浓郁,咸中带酸,酸而不酷,清香爽口。荔枝味:色泽金黄,咸鲜为主,略带酸甜。糖醋味:色泽金黄,味汁浓稠,甜酸味浓,回味咸鲜。蒜泥味:汁色红亮,蒜味浓郁,咸鲜味厚,略带香辣,汁水有一定浓稠度。麻酱味:咸鲜醇正,芝麻酱香,浓淡、稀稠适度。芥末味:汁色黄,咸酸鲜香,“冲”味浓郁。 012 川菜即四川菜。为我国四大菜系之一,以成都菜为代表。源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形成于秦统一中国至三国间。川菜注重选料配菜,加工细致,以煎、炒、干烧、熏、泡、爆等方法为主,讲究色、香、味、形,以味多、广、厚闻名,调制之妙,堪称中外菜肴之首。川菜的口味有咸、甜、酸、辣、麻、苦、香七味之多,其中麻味为其他地方菜所少有。《华阳国志》的“尚滋味”、“好辛香”表明川菜特点。名菜有: 麻婆豆腐、宫保鸡丁等。 川菜四川菜,以成都风味为主,包括重庆菜、山东菜、江津菜、自贡菜等地方菜组成的菜系。其特点是调味多采用辣椒、胡椒、花椒、鲜姜等,菜味注重多、广、厚。制作方法以煎、炒、烧、煸最具特色。著名菜肴有:宫保鸡丁、麻婆豆腐、怪味鸡、鱼香肉丝等。 川菜我国四大名菜系(川、粤、京、苏)之一。汉代才子司马相如与卓文君在临邛开设酒店。汉代扬雄、西晋左思的著作中,均有关于蜀中盛馔豪筵的描述。杜甫、陆游等历代大诗人都十分喜爱川味佳肴,并写诗咏赞。文豪苏东坡还能亲事烹调川菜。清作家李调元在《函海·醒因录》中,总结了川菜的腌、酥、煮、糟、熏、酱、蒸、风、焖、炒、醉等三十八种烹饪方法。可见,川菜已有两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了。川菜作为一个完整的菜系,大体上由高级筵席、普通筵席、大众便餐、家常风味四类组成,其代表菜肴有:干烧鱼翅、红烧海参、清蒸江团、蟹黄凤尾、烤酥方、漳茶鸭、冰桔银耳羹、枸杞牛尾汤、粉蒸肉、咸烧白、酥肉汤、韭黄肉丝、白油肝片、宫保鸡丁、棒棒鸡、烧仔鹅、火锅毛肚、麻辣肉干、回锅肉、野鸡红、麻婆豆腐等等。川菜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又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讲究清鲜醇浓并重,而以清鲜见长;广集民间风味,而以麻辣兼备见称;烹制方法多种多样,尤擅小煎、小炒、干烧、干煸;选料范围较广,而以禽畜、海产、鱼类、鲜菜为主。同时,川菜在调料、调味、火候、刀工等方面,也都有其独到之处。川菜品类已有四千多种,其中名菜达三百余种。“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川菜,受到海内外人士普遍赞誉。 川菜四川菜的简称。有咸、甜、苦、辣、麻、酸、香七种口味,以麻最为独特。因调味多变,素有“百菜百味”之誉。著名的有“麻婆豆腐”、“鱼香肉丝”等。
川菜即“四川菜”。 川菜四川菜肴的总称,中国四大菜系之一。发源于古代的巴国和蜀国,在汉、晋时已初具轮廓。隋唐五代,川菜有较大的发展。两宋时,川菜跨越巴蜀疆界,进入京都,驰名华夏。明末清初,川菜运用辣椒调味,对早期形成的 “尚滋味”、“好辛香” 的调味传统有了进一步发展。与此同时,大批外籍官员带着厨师入川,带来各地的名馔佳肴和饮食风尚。川菜吸收南北各家烹饪之长,逐渐形成一套成熟而独特的烹饪艺术,与京菜、苏菜、粤菜并称为中国四大菜系,影响遍及海内外,有 “味在四川”、“吃在四川” 之美誉。 川菜历经千年,已有4000多个品种,常用于筵席、菜馆的1000余种,名贵菜肴300余种。其特点可概括为: 用料广泛,选料认真,切配精细,烹制讲究,味别多样。尤其是味多、味广,可谓变化无穷,有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 的说法。川菜注重调味,少使用单一味,多使用复合味,常用的味型有咸、鲜、微辣的家常味型,咸、甜、酸、辣、香、鲜的鱼香味型,各味皆具的怪味型,以及不同层次、不同风格的红油味型、麻辣味型、酸辣味型、糊辣味型、陈皮味型、椒麻味型、椒盐味型等。川菜以麻、辣味著称,但并不以麻辣压其他味。单以 “香” 字而论,就有酱香味型、五香味型、甜香味型、香糟味型、烟香味型、咸鲜味型、荔枝味型、糖醋味型、姜汁味型、蒜泥味型、芥末味型等。品尝过川菜宴席的人,都会强烈地感觉到: 川菜味型多变,配合巧妙,相得益彰。 川菜菜式对各地方、各阶层的人们都有广泛的适应性。川菜筵席中的传统菜式有一品熊掌、家常海参、干烧鱼翅、虫草鸭子、清蒸江团等。工艺菜式有熊猫戏竹、孔雀开屏、推纱望月、出水芙蓉等。城乡民间的“三蒸九扣” 菜式,荤素并举,汤、菜并重,经济实惠,深受群众欢迎。至于各地餐馆里大众菜式中的宫保鸡丁、鱼香肉丝、水煮牛肉、麻婆豆腐、魔芋烧鸭等,则具有烹制快速、经济方便等特点。而回锅肉、连锅汤、毛肚火锅、河水豆花等家常风味菜式,因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成为一般餐馆和家庭的常用菜。川菜中还有夫妻肺片、灯影牛肉、小笼包子、五香豆腐干等民间小吃,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为川菜增色不少。 川菜的烹饪技能是体现川菜特征的技术支柱。众多的川味菜式是用多种烹饪技法烹制出来的。川菜重刀工,刀法有切、 片、 𠟤、 剁、 剔、 剖、 削、雕等30多种。按菜肴和烹制需要,将原辅材料形成丝、丁、片、块、段、条、颗、粒、末、花、泥、茸等形状,大小、粗细、长短、厚薄均匀整齐。每一菜肴的主辅原料,按质地、性能、色泽、营养、形状搭配组合,使菜肴色泽和谐,形色俱佳。常用的烹制法有炒、爆、熘、煸、煎、炸、炝、烘、 炖、 烩、 、 焖、 蒸、 烤、 腌、 卤等40多种,小煎、小炒、干烧、干煸最能体现火候特色,是独具一格的烹制方法。火候分文火、武火、急火、慢火、明火、暗火、温火、微火等多种。 “川戏离不了帮腔,川菜离不了好汤”。川菜十分讲究用汤,汤分原汤、头汤、二汤、鲜汤、素汤、鱼汤、红汤、奶汤、清汤等。不同菜肴,使用不同的汤料。 川菜川菜源自中国四川,以麻辣著称,讲究色、香、味、形。其特点是调味特别,调料主要有辣椒、胡椒、花椒、豆瓣酱、糖、醋等,由此可调配出鱼香、麻辣、酸辣、蒜泥、酱香和红油等多种味道,素有 “一菜一格、百菜百味”之美称。四川泡菜作为饭前开胃菜也别具一格。川菜味道特别,深受澳门人的喜爱。不过,由于气候及饮食习惯等影响,川菜在澳门也有所改变,以适合本地人的口味。澳门川菜馆的数量有限,主要集中在一些中式酒楼和专门经营川菜的食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