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州牧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州牧官名。夏、周时始置。掌一州政令。《尚书·尧典》: “咨,12牧。” 周秉钧易解: “12牧,12州之长也。”孔颖达疏引郑玄注: “殷之州牧曰伯,虞、夏及周曰牧。” 《资治通鉴·汉纪·成帝绥和元年 (公元前8年)》:“丞相方进、大司空武奏言: ‘ 《春秋》之义,用贵治贱,不以卑临尊。刺史位下大夫而临二千石,轻重不相准。臣请罢刺史,更置州牧以应古制。’ 十二月,罢刺史,更置州牧,秩二千石。” 州牧官名。西汉成帝时,刺史改称州牧。后曾废置。东汉灵帝时,州牧地位提高,居郡守之上,掌一州军政大权(参见“刺史”)。后历代设都督、节度使等,州牧之名遂废。唐宋时惟在京师或陪都虚设州牧,以亲王任领,为名义最高长官。清代州牧亦为州别称,和东汉州牧的权力已不能相比。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