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左传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左传历史散文集。相传为春秋左丘明所作。丘明有《春秋左传正义》已著录。三十卷,十八万余字。原称《左氏春秋》,汉儒以此书为解释《春秋》经传本,称《春秋左氏传》,后人简称《左传》。唐以来,异说纷起。当今学者多数认为:此书完成于春秋末年、战国初期,非经一人之手,非成一时之作。《左传》参照《春秋》体例,起笔于隐公元年,止笔于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出十三年,按隐、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鲁国十二个在位君主世次,生动地记载春秋列国间错综复杂军事、外交、政治等方面活动,蕴含丰富思想内容,体现“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的进步历史观。在君民关系上,重视民众力量,揭露贵族统治者荒淫残暴,赞美对社会做出有益活动的人物,表现出鲜明政治倾向性。唐人刘知几曰:《左传》“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有很高艺术成就。记载头绪纷繁历史事件,结构精密严谨,条理清晰。尤其是重大军事活动之中,穿插各国行人来往和许多生动小故事,显得有条不紊,恢宏紧凑,摇曳多姿,恰到好处地揭示出战争胜败的原因。叙事抓住人物言行特征,将人物言行置于矛盾冲突中,构成情节,揭示出人物丰富内心世界,突出人物复杂性格。晋文公形象具备传记文学雏形。语言凝练精美,富有表现力,外交辞令更是娓娓动听,形成简约严谨风格。有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出版标点本,中华书局一九八一年出版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为现今最详尽注本。 《左传》zuozhuan先秦编年体史书。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其作者或云为左丘明,或云为吴起,或云为子夏弟子,迄今无定论。书约成于战国初年,根据各国史料编纂而成。其记事上自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生动表现了这一时期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反映了各诸侯国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和深刻的历史变迁。作者站在儒家的立场上,常以“礼也”、“非礼也”作为评价是非的标准,对礼崩乐坏的局面深致不满,但也赞扬了尊王攘夷的春秋霸主。书中表现出浓厚的民本思想,认为民是“神之主”,“国将兴,听于民”赞扬了那些重视“利民”、“教民”的统治者,在叙事中注意表现“民”的作用。书中还赞扬了其他一些具有进步思想和优秀品质的人,暴露批判了形形色色的残暴荒淫的统治者如齐襄公、晋灵公、陈灵公、楚灵王等,表现出直书无隐的求实精神。 左传是以编年体写成的一部记述我国春秋时代历史的史书。据说作者是鲁国史官左丘明。西汉人称之为《左氏春秋》,东汉班固改为《春秋左氏传》,以后一直被学者沿用。简称《左传》。《左传》是有解释“经”的成分,重要的是它以《春秋》为大纲,博采当时其他史籍以及流传于口头的史实,详细记述了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春秋时代各国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方面的重大事件。《左传》是一部史书,它叙事详密完整,情节生动,故事性强,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和刻画人物,语言精练生动,具有浓烈的文学意味。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开启了后代小说的先河。《左传》也是我国第一部史传文学杰作。 左传编年体春秋史。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但历来学者对他的时代、籍贯、官职及著作都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尚无定论。目前史学界大多数人根据《左传》所载历史的断限,认为它的成书应在战国初年,其作者自然也只能是战国时代的历史家,而不可能是春秋时代的左丘明。当然成书以后,并不排除后人的陆续增补,所以顾炎武说:“左氏之书,成之者非一人,录之者非一世。”(《日知录》卷四《春秋阙疑之书》)这个论断是有一定道理的。是书编年记载始于鲁隐公元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周贞定王元年,前468),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末附悼公四年(前464)事。与《春秋》上限相同而下限不同。 左传书名。春秋鲁国人左丘明所撰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时称该书为《左氏春秋》,东汉史学家班固定其名为《春秋左氏传》,后人简称《左传》。至于作者,另有三种提法: 一为战国时楚人左氏; 一为战国时军事家吴起; 一为西汉末刘歆。但多数学者认为《左传》一书出自春秋鲁太史左丘明之手,是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后经人增添若干内容完善而成。《左传》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 (前722),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前468),共255年历史。全书原为12卷。《左传》记事以晋国为主线,又分隐公11年、桓公18年、庄公32年、闵公2年、僖公33年、文公18年、宣公18年、成公18年、襄公31年、昭公32年、定公15年和哀公27年的时间顺序,简明扼要而又生动有趣地记载春秋时期有关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大事,涉及晋、楚、鲁、郑、宋、卫、周、齐等国。所录史事内容有两方面最突出: 一为各国君王争夺王位、疆土和霸主的战争写得极为精彩,如韩之战、城濮之战、殽之战、邲之战、柏举之战等战役;二为各国王室活动记录详尽有趣,如国君、皇后及太子的废立、争夺、婚娶、德行和生死,皇室家族有关成员的变化和活动,王室有关的各种礼仪等等,多有记述。《左传》被列为儒家经典,史学与文学名著,后人为之作注和加以研究的著作很多。其中较著名的有: 西晋杜预 《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清洪亮吉 《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氏旧注疏证》、今人杨伯峻《春秋左传注》、沈玉成《左传译文》,可供查阅。 《左传》Zuozhuan中国古代编年体断代史,又称《春秋左传》、《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作,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撰而成,也有人认为是西汉刘歆伪托左丘明所作。纪事编年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起,到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止,记载了春秋时期255年的重要史实。全书60卷,18万字。《左传》纪事不仅包括了春秋时政治、军事、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重要史实,并引述了一部分西周乃至夏、商的重大事件与古史传说。书中还保存了一些自然科学史的史料,记录有古代科学技术的某些成就。《左传》长于叙事记人,对古代战争场面的描写尤其出色,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春秋时期历史的一部重要文献。《左传》注本较多,晋杜预、宋林尧叟合注本最为简便。 《左传》Zuozhuan先秦历史散文集。又名《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左丘明所作, 但不可靠。现在一般认为, 它是儒家一派学者根据各国史料编纂而成, 约成书于战国前期。书中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 (前722), 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 (前468),比较广泛地反映了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礼俗等各方面的情况。作者站在儒家立场上, 表现出维护礼制,尊奉周天子,反对篡弑和犯上的政治态度,对旧制度的衰败流露出深深的惋惜,但也赞扬了齐桓、晋文等春秋霸主的业绩,赞扬了一些有进步思想和改革措施的政治家如子产、晏婴等人。书中鲜明地表现了重人事,轻鬼神的思想,特别是重视民的作用,反对统治者残民以逞。作者敢于秉笔直书,大胆暴露和抨击了一些荒淫残暴的统治者。《左传》也是编年体史书,但它叙事详密,故事性强,常常具体细致地交待事件的来龙去脉,情节完整曲折,场面具体逼真。书中有铺垫,有悬念,有伏笔,有照应,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作者特别善于描写战争,不论是头绪纷繁的战争过程,还是扣人心弦的战斗场面,都写得有条不紊,历历如画。同时又注意表现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揭示战争胜负的原因,表达对战争的进步见解。作者注重在叙事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刻画了一批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书中的外交辞令尤为精彩,温文尔雅,不卑不亢而又机智巧妙,内含锋芒。《左传》的写作技巧深受后人推崇,被当成散文创作的典范。《左传》的重要注本有晋代杜预的《春秋左传集解》、唐代孔颖达的《春秋左传正义》以及今人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是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来汉代儒学家认为该书是为阐述《春秋》而作的,所以又称《春秋左氏传》。“传”就是阐述的意思。其作者相传是左丘明,但也多有争论。 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春秋三传”之一,《十三经》之一。传为春秋末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实为战国时人作。一说系刘歆改编。用史实解释《春秋》。始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较《春秋》多出17年。为现存第一部完整的编年史。文字生动,长于战争场景与人物描写,一些篇章具有相当文学价值。注本有晋杜预《春秋左氏传集解》、唐孔颖达等《春秋左传正义》、清洪亮吉《春秋左传诂》等。今人杨伯峻有《春秋左传注》。 左传书名。《春秋左氏传》的简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作者一说左丘明,一说刘歆,一说战国时人辑录而成。一般认为是释《春秋》经的文字。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一公元前481年(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全书叙事完整翔实,剪裁得当;刻画人物生动形象,栩栩如生;语言简练谨严,错落有致。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参见“历史”中的“左传”。 左传编年体史书,儒家经典之一。汉初称《左氏春秋》,后来汉儒称为《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其记事以鲁国十二公为序,编年起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比较全面而具体地记载了春秋时东周王朝以及各诸侯国之间的政治、军事、外交斗争及其盛衰兴亡的情况,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是一部完整、系统、具体的信史。《左传》揭露了统治者的腐败,宣扬了民本思想和儒家的伦理道德,对有见识、有作为的优秀历史人物给予了赞扬。《左传》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散文名著,文学价值很高。它善于把历史的真实性与文学的形象性结合起来,通过具体的人物活动表现历史。叙事委曲详明,富于故事性、戏剧性。刻画人物细致生动,形象鲜明。尤长于叙写战争,全书写军事行动400余次。《左传》运笔灵活多变,语言精练传神。它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散文和小说都有深远的影响。 左传中国春秋时期鲁国编年史。鲁国太史左丘明撰。亦称《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成书于前403年至前386年之间。共三十卷。用详细的历史史实说明并补正《春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记17年。与《公羊传》、《谷梁传》关称“《春秋》三传”。全书保存了春秋时期列国社会生活事件和不同社会思想的详细史料。在道德思想方面,记载了贵族士大夫中保守主义者与革新派之间的分歧的史实。保守主义贵族认为,天命是社会生活的决定性力量,王孙满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宫之奇说:“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革新派认为,人道才是现实性力量,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普遍重视论证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子产说:“德,国、家之基也。”富辰说:“庸勋,亲亲,慝近,尊贤,德之大者也。”开始建立社会道德规范体系,提出忠、信、贞、义等规范,赵孟说:“临患不忘国,忠也;思难不越官,信也;图国忘死,贞也;谋主三者,义也。”荀息说:“公家之事,知无不为,忠也。”还提出九个政治道德范畴,并加以诠释,成鱄说:“心能制义曰度,德正应和曰莫,照临四方曰明,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赏庆刑威曰君,慈和遍服曰顺,择善而从之曰比,经纬天地曰文。”还记载了当时对上古文献《尚书》、《周易》、《诗经》等典籍的研究成果。另外,还记录了当时人对美德与功利、法律与道德、道德原则与规范之间关系的思想言论等。是研究春秋时期道德思想史的重要原始著作。 《左传》《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传为春秋末左丘明著。内容记述春秋列国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及言论。行文严谨,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擅长战争描写。对后世记叙文、议论文发展有重大影响。《十三经注疏》本。 《左传》儒家经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历史著作和杰出的历史散文。相传作者是春秋时鲁国人左丘明。《左传》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比较系统地详细记述了春秋时代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动、事件以及各国卿大夫和新兴阶级士的言论,也记载了相当丰富的关于审美、文艺方面的重要资料。特别是《襄公二十五年》中一段记载:“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是否有“文”,直接关系到能否充分表达“志”,这里强调了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志足言文”说成了后世散文创作中基本的美学原则之一,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在散文发展史上,《左传》是上承《尚书》、《春秋》,下开《战国策》、《史记》的历史散文著作,对唐宋以来的散文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左传》史书名。《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传为左丘明所作。左丘明,春秋时代鲁国人。曾任鲁国史官,为人正直,曾受孔子的赞赏。此书的编写,因袭了《春秋》的纲目,参考了《春秋》所记的重要事件,但未全本《春秋》。今天所见的《左传》 自鲁隐公元年(前722)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记录了255年间的历史事件,是当时规模最大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其主要内容是记述春秋列国的兴废存亡、会盟征伐等军国大事,以及王侯、贵族、社会名人的言行; 次则天道鬼神、灾祥变异、卜筮占梦、天文历法、节气时令、风俗礼仪、神话传说、格言谣谚等等,无不搜罗载记。《左传》在历史事实的叙述中体现了民本思想及爱国主义的进步倾向; 有的地方维护奴隶主统治下的某些旧事物、旧秩序以及封建迷信等,则是它的思想局限。它不仅是卓越的历史著作,而且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是中国史传文学领域升起的一颗明星。其文善于写社会情态,真实而生动地描述了战争、政治斗争、宴飨朝会以及王侯臣僚的私生活;善于刻画人物,有个性、有特征地摹写了历史人物形象;善于记述“行人”辞令;善于谋篇布局,具有严整善变的艺术结构。《左传》取得的文学成就,为《史记》的出现准备了丰富的历史材料,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 《左传》亦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编年体史书,历史散文集。一般认为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也有人认为非一人一时之作,而由左丘明编定成书。《左传》叙事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全书分为60卷,共18万多字。 《左传》儒家经典之一。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解释《春秋》的古文经传。所记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作者、年代与真伪历来争论很多。《汉书·艺文志》认为是春秋时期鲁(今山东曲阜)太史左丘明所撰。清代今文学家认为是西汉刘歆改编。近代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学者据各国史料编成。其文平易简直,颇近《论语》,原多古字古义,为学者传《春秋》训诂之书。以文史见长,记事详实,多用事实解释《春秋》经文,与《公羊传》、《榖梁传》专释《春秋》义理不同。注释有西晋杜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均收入《十三经注疏》)。 左传亦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儒家经典之一。春秋鲁太史左丘明所作,《汉书·艺文志》载:“《左氏传》三十卷。”其内容乃以史实为《春秋》作解。孔子“修《春秋》之经,丘明为之传,共为表里。”(《汉志讲疏》)然终汉之世,经、传别行,至晋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始“分经之年与传之年相附,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集解序》)陆德明亦言:“旧夫子之经,与丘明之传各异,杜氏合而释之。”(《经典释文》)《左传》叙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较《春秋》经多十七年,又《传》与《经》对比,亦或有阙文,故后人或以《左传》为独立之史书,可称之为《左氏春秋》,而非《春秋左氏传》。关于《左传》的传述,陆德明据刘向《别录》言,“左丘明作《传》以授曾申,申传卫人吴起,起传其子期,期传楚人铎椒,椒传赵人虞卿,卿传同郡荀卿名况,况传武威张苍,苍传洛阳贾谊。”(《经典释文序录疏证》)许慎言-汉初北平侯张苍献《左传》”(《说文解字序》),亦当据此。今存《左传》之来源,一云刘歆校书时于“秘府”发现;一云汉初张苍所献;一云鲁恭王坏孔子宅所见。盖张苍、刘歆之说均当为信史。汉代的今、古文经之争,《左传》乃被视为古文经学的主要经典。《十三经注疏》收录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春秋左传正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