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左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左衽zuǒrèn服装襟式之一,衣襟由右向左掩。主要用于死者的殓服和少数民族服装。❶周礼规定死者殓服的衣襟向左,不用纽扣,以区别于生者的右衽之衣。《礼记·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结绞不纽。”唐孔颖达疏:“衽,衣襟也。生乡右,左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乡左,示不复解也。”《仪礼·士丧礼》:“主人袭反位,商祝掩瑱设幎目,乃屦綦结于跗,连絇;乃袭三称,明衣不在算。”汉郑玄注:“迁尸于袭上而衣之。凡衣死者,左衽不纽。” 左衽(陕西咸阳元墓出土陶俑) 左衽衣襟向左开的衣服。衽,衣襟。我国古代某些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中国的古籍中,很早就出现了有关少数民族衣有左衽的记载。汉代王充《论衡·谴造》记: “苏武入匈奴,终不左衽。” 就是讲的汉代的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仍不穿匈奴服装的故事。随着历史的变迁,广大北方少数民族入居中原,服饰上也逐渐和汉族相融合。汉族服式和少数民族服式同时并存。如北方民族着左衽袍的袴褶制,就被作为南北朝时期的官服定制。并且沿袭到隋唐及宋代。辽、金、元是北方少数民族为主的政权,辽代、金代的官服主要是契丹族服装特征: 一般为左衽、圆领的窄袖袍。元代男子公服虽已多从汉俗,但妇女的袍服,还是以少数民族的左衽袍为多。左衽的另一个意思,还指古代的葬服。《礼·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 左衽古代北方民族服装多为左衽。到13世纪时,蒙古族改为右衽。元代明文规定:“百官公服为右衽”。民间服装随之也有改变。有些婴儿服装直到解放前仍未改变,作为吉祥风俗的传承。女装亦同此。 左衽《论语·宪问》: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后以此典指受外来异族的统治。宋·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陛下一屈膝,则祖宗庙社之灵,尽污夷狄;祖宗数百年之赤子,尽为左衽。”南朝宋·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夫盛德不泯,义存祀典;微管之叹,抚事弥深。”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