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新语
地理杂志。明末清初屈大均(1630—1696)撰。二十八卷。大均初名绍隆,字翁山,又字介子,号菜圃,广东番禺人。清军破广州,遁入空门,行游南北,结交天下名士。本书成于屈氏晚年。首载潘耒序和自序, 次分天、地、山、水、石、神、人、女、事、学、文、诗、艺、食、货、器、宫、舟、墳、禽、兽、鳞、介、虫、木、香、草、怪等二十八语。约四十万字。凡广东之天文、地理、经济物产、人物风俗,无所不包。其内容略取《广东通志》三,而新增者七,故名“新语”。天语载旧风(飓风)、风候、雷风、冬雷、阴雷、雷耕、云、雨等。地语载南交、越裳、三门、海门、虎头门、澳门等四十二项;山载梅岭、五岭、峡、山、冈,岩、洞四十九;水载江、湖水体七十;石语载韶石、大英石、小英石等二十五;食语记谷、麦、豆、盐等二十九种;货含金、银、铜二十五种;禽三十种;兽二十四种;鳞二十五种,其有关龙、石龙、金龙、土龙、蜃气的记述实属荒诞。另记虫三十五种,香料十一种,其草木记载颇详,分别为七十三种、八十三种。为该地颇有价值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料。是书堪称广东外志,可补通志不足。在“考方舆,披志乘”,特别“验之以身经,徵之以目睹”,所记物产民俗等方面资料,比较丰富翔实。有康熙三十九年(1700)木天阁原刻本,乾隆年间翻刻本,中华书局1985年铅印本。
广东新语
清代地方风土笔记。二十八卷。明末清初屈大均著。屈大均(1630—1696),原名绍隆,字翁山、介子,号莱圃。广东番禺人。明季诸生。早年参与广东等地抗清,失败后削发为僧,后复弃禅归儒。曾北游吴越齐鲁及辽东,考察山川形势,结交顾炎武、李因笃、魏耕等明遗民,欲图恢复之举。并参与密谋,引郑成功、张煌言军收复江南二十四县,事泄避居桐庐(今属浙江)。吴三桂起兵叛清,往投其军,旋以政见不合离去。康熙二十二年(1683)后,返归乡里,隐居著述,撰有《皇明四朝成仁录》、《翁山文外》、《翁山诗外》等。
《广东新语》意在补《广东通志》之不足。全书分天、地、山、水、石、神、人、女、事、学、文、诗、艺、食、货、器、宫、舟、坟、禽、兽、鳞、介、虫、木、香、草、怪二十八语,其下各系以事目,凡八百六十九条,记载了广东岭南地区天文气象、地理物产、人物史迹、文学艺术、民情风俗、器作动植、宗教传说等各类事物,内容十分丰富。
作者在自序中称:“是书则广东之外志也。不出乎广东之内,而有以见夫广东之外。虽广东之外志,而广大精微,可以范围天下而不过。”故其所记,反映的社会面相当宽广,凡一方之衣、食、住、行及时政得失、生产、文化活动,无不涉及。不少地方,还明显寄托了作者的政治见解。其中对清初官府暴行揭露尤多。如卷二“迁海”条,记康熙元年(1662)至三年清廷为断绝台湾郑成功部与内地的联络,强令滨海百姓悉内徙五十里,使当地人民“仓卒奔逃,野处露栖,死亡载道者,以数十万计”。造成父子夫妻相弃,流离失所,卖儿卖女,“其丁壮者去为兵,老弱者展转沟壑。或合家饮毒,或尽帑投河。有司视如蝼蚁,无安插之恩”。当局还不顾人民生计,筑起界墙,严禁赴海滨从事鱼盐之业,“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卷八“二烈妇”条,记顺治间番禺二民妇因不堪知县彭襄污辱,自杀身亡之事,并感叹说:“比年州县有司遣招抚丁,或疯人入乡摧粮,妇女被其拘执,以不肯污辱死者,不可胜数。噫!予安得尽其姓氏而纪之。”表达了对清朝统治的深深不满。
此书对岭南地区的风俗习惯及少数民族生活情况,也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如卷五“神语”中,记载了当地信奉的飓风神、罗浮山神、海神、南海神、伏波神、斗姥等,并叙述了越人向西王母、花王父母、金华夫人诸祠祈子之习俗。同卷“祭厉”条还具体记述了流传在惠安一带所行的傩礼,并考证了这种傩礼的起源,说:“此乃古礼,虽孔子所不敢违也。后世此礼废绝,每逢灾疾,乃至禳星告斗,作诸无益,其伤民财甚矣。”盖傩本为面具舞,后与驱疫禳灾结合,成为一种特殊的宗教习俗。此外,卷十二“粤歌”条对广东民歌创作、演唱特点以及民间对歌、斗歌和地方戏曲的叙述,卷九“永安崇巫”条记巫术驱疾,“广州时序”、“放鹞”、“拾灯”、“打仔”诸条述岁时节令各项风俗及游戏,皆极有地方特色。此外,卷七“徭人”条,叙述罗旁徭、曲江徭、连山八排徭诸部族源、婚嫁礼俗、服饰、喜尚;“黎人”条记海南岛生、熟黎风俗等等,都有助于人们了解当时少数民族的生活状况。
与许多同类笔记比较起来,此书的写作态度是相当严谨的,不仅广泛参考各种地方文献,酌加考证,且有许多材料出自实地考察,“验之以身经,徵之以目睹”(《广东新语》序)。故历来受到文人学者的推崇,其友潘耒即称“其察物也精以核,其谈义也博而辨,其陈辞也婉而多风。思古伤今,维风正俗之意,时时见于言表。游览者可以观风土,仕宦者可以知民隐,作史者可以徵故实,摛词者可以资华润”。认为“非词人墨客大言无当者比”(《广东新语》序)。故在清代,虽因其有反清思想倾向而遭到禁毁,却仍流传不绝。
有康熙三十九年(1700)木天阁原刻本和乾隆间翻刻本。另有1985年中华书局断句排印本,较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