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Jiyulierliren,jiyudaerdaren

孔子所提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是“忠恕”之道的基本内容,实现“仁”或成为“仁”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语见《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取近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即以自己所希望或欲求之事推及他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自己要想站得住,也必须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显达,也必须让别人显达。既不能把好处全部占为己有,也不能把坏处全部推给他人。孔子的弟子曾参以“忠恕”二字概括了这一思想(参见”忠恕”条)宋明时期的理学家进一步发展了这种推己及人的进步思想,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博爱思想。朱熹《集注》:“近取诸身,以己所欲譬之他人,知其所欲亦犹是也。然后推其所欲以及于人,则恕之事而仁之术也。”今天人们所讲的“将心比心”也正是这个意思。“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一孔子“仁学”体系中的基本命题,深刻而通俗地概括了处理人际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丰富了中国伦理思想的宝库。其思想内容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提出的道德规范,是其仁的一种表现。意思是说,我自己要想站得住,也必须使别人也站得住;自己有所通达,也应要别人有所通达,即对别人要有同情心。语出《论语·雍也》:“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卫灵公》也载:“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种对仁的不同解释,据说,就是其弟子曾参概括出来的“忠恕之道”。《论语·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后来的儒者认为,“忠”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恕”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总之,孔子提出的为仁之方有积极(忠)和消极(恕)两方面的意义。这两方面的意义被宋儒概括为“推己及人”。宋明道学家则把这种推己及人的道德进一步发展,提出了“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9: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