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杨柳青年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杨柳青年画中国北方流传于民间的木版年画,因在天津市西南杨柳青镇生产而得名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是中国著名的传统年画之一,其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例如《庄稼忙》、《庆赏元宵》、《秋江晚渡》、《携壹南村访旧识》、《新年多吉庆,合家乐安然》、《渔妇》,以及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女子求学》、《文明娶亲》、《抢当铺》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 杨柳青年画创始于明崇祯年间,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最早起源于杨柳青镇,故名。杨柳青年画技艺精湛、工序繁复。它采用木版套印和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一张年画要经过构稿、雕版、木版套印、工笔彩绘、精工装裱等几道工序。杨柳青年画题材丰富多彩,胖娃娃、历画、门神、缸鱼、界画,吉祥喜庆、五谷丰登,表现人民欢度新春的欢乐情绪。 072 杨柳青年画因在天津杨柳青镇一带生产而得名。大约始于明末,时间稍晚于桃花坞,到清雍正、乾隆时期发展起来,成为北方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画种。最盛时,从事年画者有七千户,传有“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之说。由于邻近北京,虽有部分年画销往农村,但主要销售对象是京津两地的皇亲贵族、官家豪绅、巨富,它受北方雕版插图、版画传统和清代画院影响,善于运用象征、寓意和夸张等艺术构思,构图饱满、造型简练,人物头脸衣服等重要部位多以粉、金晕染,色彩鲜艳、和谐典雅,富有装饰性。题材多取于旧戏曲、美女、胖娃娃,富有喜庆吉祥之意。 370 杨柳青年画天津市杨柳青镇生产的年画,已有三百余年历史。以木刻套印与人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印制,颜色经久不退,地方风格浓厚,题材广泛,为群众喜闻乐见。 杨柳青年画Yangliuqing nianhua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民间年画,产于天津的杨柳青而得名。始于明代后期,清代达到极盛,畅销北方各地。清代后期,石版印年画兴起,使之逐渐衰落。杨柳青年画受到北方民间版画和院体工笔画的影响,注重人工填色开脸,细致工巧,形象生动传神,色彩艳丽明快。印制精美,题材样式丰富,从而在中国年画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杨柳青年画题材多样,有历史故事、戏曲人物、财神、美人、娃娃、楼阁、走兽、花鸟、草虫、博古及十样锦、吉祥富贵图样等。其中《三美图》、《盗仙草》、《同庆丰年》都是杨柳青年画的杰出作品。 杨柳青年画·母子对屏 杨柳青年画我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明中叶产生于天津西郊杨柳青镇,清雍正、乾隆间最兴盛,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杨柳青古名古柳口,相传清乾隆帝弘历下江南时途经其地,见西堤十里垂杨,北岸柳田千顷,因改今名。其时镇中年画制作已十分繁盛,“家家能点染,户户会丹青”。有门画、窗旁画、斗方、三裁、贡兴、炕围画等多种形式。作品题材广泛,多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故事、古代神话、民间习俗、山水风景、花鸟草木,多达2000多个品种。作画工艺技法,采用印、画结合,先用木版水印套色,后用人工填色重绘,需经构稿、雕版、套印、彩绘、裱装等工序,在艺术上,画风写实,构图讲究,透视合理,并喜用寓意、装饰、象征等手法,明显受宋、元、明传统绘画影响,也受到清代画院木刻画及透视画法影响;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人物头面衣饰等重要部位,多以粉金晕染,精致细腻,形象生动,别具风格,为民众所喜闻乐见,也深受国外旅游者的欢迎。 杨柳青年画产于天津西郊杨柳青镇的木版年画。绘刻精美,色彩鲜艳明快,品种多,行销广,在年画出版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明万历年间此地已有年画作坊,清代中叶以后,杨柳青的年画作坊通街皆是,画牌相招,彩幌遥对。每岁冬至前后,各地批发画商齐集此地,直至腊月初货色交齐,商旅车马络绎走绝。清代及民国初期,镇周围30多个村庄均有刻版作坊,世称“家家事点染,户户会丹青。”此地从事年画行业的画工、刻工、刷工、裱工达3000多人,年画发行人员尚未计算在内。清代知名画店有20多家,以齐氏健隆、戴氏廉增两家画店的规模最大,信誉最佳。两店在兴盛时期各有200名从业人员,50多个画案,每年各印行100多万张年画。全镇年画的总产量无数据可考。民国年间,受现代石印、胶印年画的冲击,开始衰落。1939年9月,该镇受到日本侵略军的严重破坏,大部分画板被毁。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