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巴枯宁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巴枯宁1814-1876Bakuning, 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dрович Бакунин

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出身贵族。1840年出国,先后侨居德国、瑞士和法国。关注社会现实,走上政治斗争的道路。参加1848-849年欧洲革命。1849年5月因参加领导德累斯顿起义被逮捕,并判死刑 (后改为无期徒刑)。1851年由沙皇政府引渡回国,狱中曾两次写“自白书”,请求赦免。1857年被减刑流放西伯利亚。1861年逃往国外, 同赫尔岑、奥加略夫合作, 加入 《钟声报》编辑部。积极参加和领导俄国的民粹派运动, 成为70年代民粹派三大理论家之一(另二人为拉甫罗夫和特卡乔夫)。1864年9月在伦敦会见马克思,参加第一国际的活动。同年底来到意大利,逐渐形成无政府主义思想,宣扬个人的绝对自由,视国家为社会祸根,主张以理想的自治性质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来代替国家。认为阶级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继承权,而不是私有制,废除继承权,就可以实现各阶级平等。还认为任何政治运动都是反动的,而建立“无政府状态”的社会的途径,是通过少数人的自发暴动,而不需要积聚革命力量,否认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作用,更反对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他的活动在第一国际中产生消极影响。1872年因从事分裂活动被第一国际开除。著有《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等。1876年7月1日病逝于瑞士伯尔尼。


巴枯宁1814-1876Bakuning,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акунин

俄国无政府主义思想家,无政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巴枯宁主义的创始人。1814年5月30日(俄历6月18日)出生于俄国特维尔省新托尔若克县的一个贵族家庭。1833年在彼得堡炮兵学校毕业后,当了炮兵军官,旋即退职。1840年出国,先后侨居德国、瑞士、法国和比利时等地。在这期间,他听过韦尔德的逻辑讲演和谢林的“启示哲学”的讲演,结识了魏特林、蒲鲁东、马克思、恩格斯等。1848-1849年抱着泛斯拉夫主义的幻想投身革命,参加过布垃瘃起义和德累斯顿起义。起义失败后,被判处死刑,后改为终身监禁。1851年被引渡回国。囚禁中写了《忏悔书》和《请求减刑书》,1861年逃亡英国。1863-1864年起义前夕波兰的风潮使巴枯宁重新产生了有可能立刻举行全斯拉夫暴动的念头,但起义的失败令他感到十分失望。1864年底前往意大利。1865年建立秘密团体“巴枯宁同盟”。1868年参加第一国际,并开始在其中进行派别活动。鼓吹无政府主义,反对马克思主义,从事破坏第一国际的阴谋活动。1872年被第一国际海牙代表大会开除。1876年7月1日病逝于瑞士伯尔尼。巴枯宁的无政府主义纲领曾在一些资本主义不发达的国家,如俄国、意大利、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等的一些国家获得广泛的传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都曾对巴枯宁的本质进行过深刻地揭露和致命地批判。

巴枯宁

俄国无政府主义的代表,民粹主义创始人和理论家之一。他在其《黑格尔学术讲演录序言》一文中表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提出“破坏欲就是创造欲”。认为历史是人类由兽性状态到人性状态的演变,政权和国家都是兽性的产物,人性只有在获得自由时才能实现,只有在无政府主义的社会制度下,才能有这种个人的“最充分的自由”。思想和暴动是引向无政府社会的动力。认为精神奴役是一切其他奴役的始因,宗教则是奴役的主要根源。恩格斯在批判巴枯宁时指出:他“有一种独特的理论——蒲鲁东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混合物,……他认为应当消除的主要祸害不是资本,就是说不是由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阶级对立,而是国家。……那就必须废除国家,那时资本就会自行完蛋。而我们的说法恰巧相反:废除了资本,即废除少数人对全部生产资料的占有,国家就会自行垮台。”(《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00页)参见“历史”中的“巴枯宁”。


巴枯宁1814—1876Михаил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акунин

俄国小资产阶级革命家,无政府主义者。1848年参加法国和德国革命,次年被捕并被引渡回俄国。在狱中写了自白书。后逃往英国。1864年加入第一国际。宣称“个人绝对自由”是整个人类发展的最高目的,国家和政府是束缚自由的枷锁。反对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其思想被称为巴枯宁主义。因进行分裂第一国际的活动,1872年被国际开除。参见“哲学”中的“巴枯宁”。

巴枯宁1814—1876

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国际工人运动的分裂主义者。生于官僚贵族家庭。1833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炮兵学校,后任沙俄军官。1840年侨居德、瑞等国,深受蒲鲁东、魏特林的思想影响。1844年在巴黎认识马克思。曾参加1848年革命,革命失败后,被德国逮捕,1851年被引渡给俄国。在监禁和流放西伯利亚期间,多次向沙皇写悔过书,乞求赦免。1861年从流放地选送日本,经美国到伦敦。流亡期间形成无政府主义思想,史称“巴枯宁主义”。1865年建立秘密政治团体“国际兄弟联盟”。1868年加入第一国际后,背着国际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同盟”,大搞分裂活动,诽谤和攻击巴黎公社,诋毁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阴谋篡夺国际的领导权。1872年国际海牙代表大会,将他及其同党开除出第一国际。晚年著有《德意志专制帝国和社会革命》、《国家制度和无政府状态》等。1876年7月1日,病死于瑞士伯尔尼。

巴枯宁

俄国革命家。1814年5月30日生。1833年毕业于圣彼得堡炮兵学校。1836年至1840年在莫斯科研究哲学。1840年出国侨居德国、瑞士、法国。1848年参加巴黎二月起义。1849年参加德累斯顿起义,失败后被捕,1851年被引渡回俄国。1857年流放西伯利亚。1861年逃离西伯利亚至伦敦。1864年参加第一国际。1872年因在国际内组织秘密团体和进行分裂活动被国际开除。1872年在瑞士召开巴枯宁主义者国际代表大会,成立无政府主义国际。1876年7月1日于瑞士去世。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0/19 16:3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