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比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比塞1873~1935法国作家。最初是一位象征派诗人,后又成为自然主义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以士兵身份参战后,思想发生变化,191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火线》,真实地描写了战场上士兵们的生活和日益增长的绝望情绪,以及逐渐认识战争反动性质的过程,成为当时最优秀的战争小说之一,1917年获龚古尔奖。其他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光明》 (1919)、《真实的故事》。他在1923年加入法国共产党,积极争取国际和平,反对法西斯主义。 巴比塞1873—1935Barbusse, Henri法国作家。生在一个剧作家的家庭。16岁开始写作,20岁写诗,并参加象征派的诗歌运动。他的第一部诗集《泣妇》,描述了人世生活的艰苦。以后又出版了长篇小说《哀求者》、《地狱》以及戏剧评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主动地要求上前线,勇敢地投入战争,曾多次立功受奖。为了促进国际反战运动,他于1917年组成了“共和国退役军人协会”,1920年他与进步作家成立了“光明社”,并出版了《光明》杂志,起到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作用。巴比塞曾访问过许多国家,支持各国人民的反战和反法西斯运动。1935年他再度访问苏联,并参加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不幸病故于苏联。莫斯科和巴黎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著名的长篇小说有《炮火》(又译《火线》)、《光明》、《左拉评传》以及《斯大林传》。代表作《炮火》是他在战壕里写成的一部不朽的作品。小说真实地、生动地记录了一个步兵班在战争中出生入死、经受一切苦难和牺牲的事迹,描写了一幅惨绝人寰的战争图景。此书问世后轰动了世界各国,被译成各种文字,成为世界名著。《光明》是一部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小说,描写一家工厂小职员西蒙·保朗原是一个目光短浅、自私自利的庸人,后来经过战争的洗礼使他逐渐觉醒,意识到只有革命才能给世界带来光明。巴比塞的小说结构独特,没有严谨的故事中心,穿插了大量的生活简短故事,真实地反映前线的生活。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善长用动物的形象和比喻。他是法国现实主义小说领域的一位革新家,为法国进步文学指明了发展方向。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