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赞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赞1918—1958Andre Bazin法国电影理论家。其理论核心是主张客观现实是电影的基本性质。推崇“长镜头”,反对蒙太奇理论。认为前者以其“真正的连贯性”更现实地再现情境,然后由观众自己阐释一个场面,而不是通过剪辑把导演的观点强加给观众。主张运用纵深镜头,认为这是“电影语言史向前发展的辩证的一步”。其理论对西方一代电影作者,尤其是对50年代后期法国“新浪潮”电影有积极影响。著有4卷集《什么是电影》。 巴赞1918—1958Bazin,Andre法国电影评论家、理论家,世界电影理论大师之一。毕业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参加过法国抵抗运动。1944年至1950年在电影杂志《法国银幕》做编辑工作。1951年与杜·瓦创办《电影手册》月刊。该杂志后来成为法国新浪潮电影的理论发源地。1944—1958年间写有大量电影评论文章,后编辑为四卷本论文集《电影是什么》。其论文以影片分析的形式,广泛涉及电影美学、电影社会学、心理学、电影现实主义流派等方面的问题,系统地表述了作者关于电影本性的照相本体论观点。其电影思想对西方电影理论产生了特殊影响,他的现实主义电影理论建立在照相本体论基础上,认为电影艺术应是朝向现实的无限趋近线,倡导完整电影;认为电影表现的基础是视觉的和空间的现实,即自然世界;强调电影表现的时空连续性,强调长镜头、多景次与场面调度。所提倡的长镜头理论是对传统的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的挑战,对电影理论与电影制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著名论文与专著有《摄影影像的本体论》、《“完整电影”的神话》、《真实美学》、《评<大地在波动>》、《评<偷自行车的人>》、《杰作:<温别尔托·D>》及《查利·卓别林》、《奥逊·威尔斯》、《维多利奥·德·西卡》等。逝世后出版四卷论文集《电影是什么》。1983年,法国电影资料馆与《电影手册》杂志出版美国电影理论家安德鲁著《安德烈·巴赞》一书。巴赞的真实美学标志着60年代电影美学革命的缘起,标志着电影作为一门真正的独立的艺术的成熟。他的理论是对新现实主义的总结,也是新浪潮的理论先声,对世界电影产生了革命性的、巨大的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