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巴黎圣母院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巴黎圣母院早期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作品,位于巴黎中心塞纳河的岛上,建于1163年—1250年,教堂平面宽47m,深125m,可容纳近万人举行宗教仪式,教堂中厅高28m,采用哥特式建筑独有的尖券式屋顶,支撑在二排巨大的柱墩上,中厅两旁侧厅高约9m,上面升起飞扶壁以平衡中厅券式屋顶的侧向推力,内部空间和外部形式都有着一种高耸飞升的感觉。教堂大厅正面入口处有 一对高60余米的塔楼,之间饰以水平面腰檐联系,底部有三个巨大的尖券式门洞,中部和上部装饰以尖券式窗洞和券廊,中央巨大的玫瑰窗直径13m,雕刻精巧华丽。大厅中心矗立的尖塔高90m,巨大的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位于巴黎市中心塞纳河中的小岛上,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始建于1163年,历经150多年才建成。建筑占地5500平方米,纵深130米,宽48米。南北两塔高69米,南塔上有座重达13吨的时钟。正面3重拱门,门上立着犹太和以色列的28位国王的全身像。大殿堂可容纳9000人。内外装饰着精美的雕刻和雕像。参见“艺术”中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长篇小说。雨果作。1831年发表。通过吉卜赛女郎爱斯梅哈尔达被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诬陷迫害致死的悲惨故事,揭露了教会的黑暗,僧侣的虚伪和封建贵族的残忍;歌颂了爱斯梅哈尔达的人性美和奇丑无比的敲钟人加西莫多的灵魂美。情节紧张复杂,以对比手法刻画人物性格,体现了典型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巴黎圣母院法国巴黎著名的天主教堂。1163年兴建,1235年完成。正面一对塔楼高约60米。是欧洲早期哥特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参见“旅游学”中的“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法国巴黎著名的中世纪哥特式大教堂。以其规模、年代和在考古、建筑上的价值而驰名世界。座落在塞纳河中的城岛上。1163年,由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和法王路易七世共同主持奠基,动工兴建,1345年建成。内部大厅6240平方米,屋顶高35米,塔高68米,可容9,000人进行宗教活动。大厅正中央安放着玉石雕成的圣母像。祭坛、回廊、墙壁、门窗均以绘画雕刻装饰。教堂经过历代的损坏,曾于19世纪中叶历时20年重加修建,于1864年重新开放。巴黎圣母院整个建筑用石头砌成,所有屋顶、塔楼、扶壁顶端都用尖塔作装饰。这种建筑对以后欧美所建哥特式建筑有重大影响。院内藏有13-17世纪的许多艺术珍品。 《巴黎圣母院》发表于1831年,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者——雨果的第一部具有重大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的长篇小说,被誉为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建于1163—1250年,是世界公认的第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奇特建筑的佳作。教堂平面深约125米,宽约47米,中厅很高,是侧廊的三倍半。这种尺度的空间具有极为强烈的宗教情感。教堂内部拱券尖峭,骨架券从柱头上散射出来,粗壮的圆柱形成了刚劲有力垂直线条,处处筋骨嶙峋,几乎没有墙画,类似于框架结构的所有部件裸露得淋漓尽致,使整个室内空间产生一种峻峭清冷,腾空而起的向上动势,从而渲染了教会那种纯洁的精神生活的说教。使用独立的飞券在教堂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以支承中厅拱顶的侧向推力,这也是巴黎圣母院最先取得的一项结构体系改革的新成就。教堂的正立面从上至下分三层,设透视门三层,中间最大的一座与教堂最高的尖塔形成有力的均衡,中层两侧各有券门一对,中央是象征着天堂,雕刻得玲珑剔透的纹形大圆窗。上层为对称的两座塔楼。这三层之间由两道以尖券组成的水平箍带作为过渡联结,从而奠定了法国哥特式教堂正立面的基本形式。教堂四周的扶壁、墙垣和塔都垂直向上的,其端部大都是锋利的,直刺苍圣穹的小尖顶。所有的拱券,门上的小花板壁的墙脊和一切建筑细部的上端都是尖的。因此,整个教堂似乎藏着一种向上的冲劲,随时都有可能升腾而起,直刺青天。法国19世纪伟大的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在他的著名小说 《巴黎圣母院》 中对这座最出色的教堂作出了一番脍炙人口的描绘: “这个可敬的建筑物的每一个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它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由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位于法国巴黎,建于1163—1250年,是世界公认的第一个具有深远影响的奇特建筑的佳作。教堂平面深约125米,宽约47米,中厅很高,是侧廊的三倍半。这种尺度的空间具有极为强烈的宗教情感。教堂内部拱券尖峭,骨架券从柱头上散射出来,粗壮的圆柱形成了刚劲有力的垂直线条,处处筋骨嶙峋,几乎没有墙面,类似于框架结构的所有部件裸露得淋漓尽致,使整个室内空间产生一种峻峭清冷,腾空而起的向上动势,从而渲染了教会那种纯洁的精神生活的说教。使用独立的飞券在教堂两侧凌空越过侧廊上方,以支撑中厅拱顶的侧向推力,这也是巴黎圣母院最先取得的一项结构体系改革的新成就。教堂的正立面从上至下分三层,设透视门三层,中间最大的一座与教堂最高的尖塔形成有力的均衡,中层两侧各有券门一对,中央是象征着天堂,雕刻得玲珑剔透的纹形大圆窗。上层为对称的两座塔楼。这三层之间由两道以尖券组成的水平箍带作为过渡联结,从而奠定了法国哥特式教堂正立面的基本形式。教堂四周的扶壁、墙垣和塔都是垂直向上的,其端部大都是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所有的拱券,门上的小花板壁的墙脊和一切建筑细部的上端都是尖的。因此,整个教堂似乎藏着一种向上的冲劲,随时都有可能升腾而起,直刺青天。法国19世纪伟大的文学家维克多·雨果在他的著名小说 《巴黎圣母院》中对这座最出色的教堂作出了一番脍炙人口的描绘: “这个可敬的建筑物的每一个面,每一块石头,都不仅是我们国家历史的一页,并且也是科学史和艺术史的一页。它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由石头组成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法国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831年。故事发生在15世纪的巴黎,道貌岸然的修道院副院长克罗德·佛罗洛看上了美丽的吉卜赛卖艺女郎爱斯梅拉尔达,指使对他唯命是从的外貌丑陋而心地善良的撞钟人伽西莫多去把姑娘抢来,情节由此展开。最后爱斯梅拉尔达在绞刑和克罗德之间选择了死。明白了一切的伽西莫多愤怒地把克罗德从顶楼推下摔死后,自己也随爱斯梅拉尔达而去。美丑善恶同归于尽。 巴黎圣母院世界著名的法国天主教堂。位于巴黎塞纳河城岛东端。1163年,在传为9世纪中叶的一座主教座堂遗址上开始修建,1345年最后完工。以后几个世纪,屡遭战火,多次毁坏。1844年再修,1864年重新开放。为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和雕刻艺术的代表。整个建筑为石头砌成,所有屋顶、塔楼、扶壁的顶端都用尖塔做装饰、拱顶轻、空间大,被形容为“巨大石头的交响乐”。圣母院正面是长方形,由上而下分3层。底层为三个桃形门,左为“圣母门”,中门为“最后的审判”,右为“圣安娜门”。绕门洞的是表现圣经故事的浮雕。门洞之上排列着传说中耶稣先祖28任帝王雕像。中层中间为圆形巨大花窗,直径约10米,称玫瑰窗。圣母院正门入内是长方形大教堂,顶部尖塔加细长十字架高90米。堂内大厅,长130米,宽50米。祭坛中央供着天使与圣女围绕着殉难后的耶稣大理石雕塑。回廊、墙壁、门窗布满雕塑、绘画,内容均取材《圣经》。几百年来,圣母院一直是法国宗教、政治和民众生活重大事件和典礼仪式的重要场所。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