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巾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巾帻jīnzé巾与帻的统称。泛指头巾。汉刘熙《释名·释首饰》:“导,所以导栎鬓发,使入巾帻之里也。”《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南朝宋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以至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污巾帻,其轻易如此。”《新唐车·仪卫志下》:“次内给使百二十人,平巾帻、大口绔、绯裲裆,分左右,属于宫人车。”宋周邦彦《六丑·落花》词:“残花英小,强簪巾帻。”明陶宗仪《辍耕录·巾帻》:“巾帻,《释名》:‘巾,谨也,当自谨于四教。’《仪礼》:‘二十成人,士,冠;庶人,巾。’《说文》:‘发有巾曰帻,帻即巾也。’”《元史·礼乐五》:“执麾,服同上,惟加平巾帻。”《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蒋)干戴上巾帻,潜步出帐。”《水浒传》第三十九回:“且说戴宗回到下处,换了腿絣、护膝、八答麻鞋,穿上杏黄衫,整了褡膊,腰里插了宣牌,换了巾帻。”明方以智《通雅·衣服·彩服》:“《通典》载《汉旧仪》:‘鸿绀帻、霜帻。’《东观记》曰:‘段颎灭羌,诏赐颎赤帻大冠一具。’董仲舒《止雨书》曰:‘执事皆赤帻,为公服。’常服则当是巾帻矣。” 巾帻即帻。是帝王及百官穿戴于冠内的以包裹发髻的巾子,后渐渐成为帝王的杂服之冠,百官也以之作为私第时的冠帽,寻常百姓平日也只能着帻。古人是有冠无帻的,自战国时开始在武将中流行。《说文解字》: “发有巾曰帻。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帻与巾同源,最初帻只是为了包裹头发,收拢头发,与手帕类似,后渐渐演化成为与冠类似的一种帽子。帻最初是没有顶的,与今天的帽套相似,从汉代开始帻有了顶,而且被加高,有时还要施耳,耳有长短之分。长耳是文官所戴的,短耳则是武官所用。介帻是指帻顶高起者,与进贤冠配套戴用。平巾帻,又称平上帻,是帻顶平展者,与武弁大冠配套戴用。帻本是寻常百姓的首服,平日一般的庶民单著帻,作为冠帽。汉代的帻按照颜色分别贵贱,如绿帻为苍头所戴,尤以执贱役者服用更多。群吏戴青帻,武吏则用赤帻,以表示尊威。未成年的童子用空顶帻,也即无顶帻。郊祭迎气时,执事人员按方位分为五色,帻随其色。汉元帝因头上有疾戴帻以掩盖,群臣追仿之,戴帻之风开始在贵族间流行。王莽因秃顶,也戴遮盖,帻上又加巾,或加冠; 自此时起,凡遇重要的礼仪场合,冠下必戴帻,当时所戴的帻是黑帻。自汉代以后,历朝历代都沿用了这种制度。南朝时期天子戴通天冠时,下即配套戴用黑介帻,服冕冠也如此。百官的重要冠帽也必配著帻。隋唐时代,天子拜谒祖陵时以黑介帻为冠帽,骑马时则仅着平巾帻。宋代除冕冠、通天冠、进贤冠下配黑介帻外,以帻作冠帽单独戴用的作法已被废止。辽、金、元等异族凡服用通天冠及进贤冠者,也都以黑介帻作为内衬服用。明人依然沿用了这种作法。自隋唐以后,单独戴黑介帻的作法被彻底废除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