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市场失灵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由于完全的市场体制取决于几大假设或条件:经济信息完全和对称,充分竞争市场,规模报酬不变或递减,没有任何外部经济效应,交易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以及经济当事人可以完全理性。而这些假设或条件,在现实的世界中是无法成立的。在这种状况下,市场失灵就必然出现了。
市场失灵,是指由于内在功能性缺陷和外部条件缺陷引起的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的某些领域运作不灵,即只靠自由市场机制达不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它有狭义和广义两层含义。狭义的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外部负效应效果,垄断生产和经营,公共物品的生产,不对称信息情况下的商品交易,以及社会收入分配不公等问题的调节上运作不灵。广义的市场失灵,除了包括狭义市场失灵的内容外,还包括由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经济波动。
其实,任何市场体系如果放任自流,都不可能有效运行,市场上总是存在着某些产品生产过多,而其他一些产品生产不足的现象。市场失灵的本质在于人们没有合作行动,而合作是有可能达到帕累托效率的结果。对市场失灵的原因更详细的分析,主要是从微观经济的角度进行的。微观经济学认为,导致市场无法取得有效结果的原因主要是:❶公共物品和外在性产品的存在;
❷不完全竞争性,诸如自然垄断情况下的成本递减和规模收益递增;
❸不完全的信息;
❹不确定性。大多数情况下,市场失灵的根源在于交易成本这一概念中。包括市场交换在内的交易的实现并非不需要成本。交易成本包括决策成本、信息成本、讨价还价以及签订契约所需要的法律成本等等,正是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使得上述四个结果必然存在。
由于市场机制达到最优状态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的经济运动中难以满足,市场在许多领域都会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宏观性失灵。宏观失灵事实上与广义的市场失灵相对应,它主要表现为市场总供求不稳定,发生超额供给或超额需求的宏观经济总量失衡。当存在超额供给时,国民收入以小于充分就业的水平达到均衡,引起生产过剩、经济衰退和大量失业; 当存在超额需求时,以货币计算的国民收入增长超过以实物计算的国民收入增长,国民收入超分配,诱发过度需求,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 当二者交替出现或同时并存时,又引起“滞”和“胀”的交替出现,或“滞”和“胀”的同时并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失业率与高通货膨胀率共存。出现了宏观性失灵,失业就成了市场经济中一个经常的现象。尤其当经济衰退、投资不足时,尤其会带来大量的失业,而它是最重要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2.信息的不完全性失灵。信息的不完全失灵表现在交易过程中,交易双方对于商品质量、性能等信息的了解程度不同,从而出现“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均等”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市场持续一段时间后,就会破坏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的作用,以至出现了“劣胜优汰”的怪现象。在完全竞争市场下,关于信息的假定可以说是最理想化的。所谓完全的信息或知识,是指生产者及消费者不仅充分掌握市场当前正在出现的情况,而且了解明天、后天会出现的事情。但是,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信息越来越分散、复杂,加工、处理信息的成本也可能会升高到为决策者所无法接受,决策者甚至会为其而舍弃正确信息的搜寻,从而不可避免出现很多非理性的决策。在交易当中,一方因不能掌握足够的信息去监督另一方的行为时,则可能出现后者违背道德规范,在一味追求自己的利益的同时损害前者的利益的现象。这种现象西方经济学称之为“道德风险”。道德风险同样破坏市场经济中的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原则,使社会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另外,信息从很多方面看也是一种公共物品,增加一个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的消费量,因此,私人市场所提供的信息往往很不足,信息的不充分会影响到竞争的充分性,由此也会影响到市场机制的运转效率,因此就需要政府来生产和提供信息。
3.公共性失灵。公共性失灵主要表现在公共物品的问题上。具体表现为国防、市政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和医疗保健等公共部门或准公共部门的产品,不能像面包、电冰箱等私用产品那样,在市场上被自发有效地生产出来。这是由于公共物品消费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特点的缘故。增加一个人消费某种公共物品并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产品的消费数量和质量,而要排除某个人对该产品的消费也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要它被生产出来,人们就可以免费使用它,如果强行收费或不让人们免费使用它,则会使整个社会支付的成本上升或使整个社会得到的好处(福利)降低。国防是典型的纯公共物品。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能同等地享受国家防务体系的保护,排斥别人的消费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海上的灯塔也是一个经常被引用的公共物品的例子,它也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但它的非排除性并不体现在他人的免费受益完全不可阻止,而在于阻止别人受益的成本过于昂贵。显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人人都会希望由别人来提供公共物品而自己免费使用。基于这种思想,市场不可能自发地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虽然可以在自由市场上由私人来提供,因为准公共物品通常具有排他性的特征,如教育、医疗、邮政、公路、自来水、煤气、有线电视等,既可以供每个人享用,又可以收费,你不付款便得不到。尽管如此,准公共物品同样不能完全由私人按市场自由选择的原则来提供,因为市场上的准公共物品相对于需求来说,其供给不足,如果完全由私人按自由选择原则行事,则消费者对准公共物品的需求会受到其收入水平的制约,即只有收入较高的人,才能获得他想要的商品。可见,在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领域,市场的自由选择原则是行不通的,市场机制在这里无法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而这些公共物品对消费者往往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政府部门的干预就非常必要。
4.垄断性失灵。垄断性失灵表现为市场上出现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供应商、甚至是独家垄断的局面,垄断厂商通过操纵物价,牟取暴利,使市场均衡作用失灵。市场本身有一个悖论:市场的良好状态是竞争状态,不管是完全竞争的理想状态,还是垄断竞争这种市场常态,只有保持竞争市场机制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可是,在对于规模经济敏感的部门,市场竞争有一种趋势——生产经营规模越大,效益越高。这种趋势导致积聚和集中,导致垄断,从而抑制竞争。在一些行业,如电话、供电、供水等行业中,大规模生产可以降低单位成本,提高收益,即存在着规模经济,一旦某个公司占领了一定的市场,实现了规模经济,就会阻碍潜在竞争者的进入。因为新进入该行业的公司由于生产达不到一定的规模,成本会远远高于大公司,难以与大公司展开竞争。因此,在规模经济显著的行业特别容易形成垄断,这就是所谓的自然垄断。可以说,市场竞争本身具有走向垄断的趋势,尤其是在规模经济意义显著的行业,这种趋势更为明显。垄断反过来又抑制竞争,抑制市场机制的有效运作,妨碍经济效率的提高。此外,在自然垄断的情况下,垄断者凭借自身的垄断优势,往往使产品的价格和产出水平偏离社会资源最优配置的要求,从而影响市场机制自发调节经济的作用,降低了资源的配置效率,为此需要政府部门通过自己生产或对私人生产进行管理来达到一个更有效率的产出。
5.外部性失灵。外部性失灵是市场失灵中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产品和劳务的成本或收益有着显著的外部性。这类产品的生产或消费,可以绕过价格机制直接影响他人的经济环境和经济利益,对他人产生了额外的成本或收益,但并未因此进行赔偿或得到报酬,这些成本或收益在一个企业进行核算时往往不予考虑,一般这种现象称为外部性现象。有外部性特征的产品,其私人成本(收益)与社会成本(收益)是不一致的,其差额就是外部成本(收益)。当某些市场主体的活动给外部(社会或其他主体)带来经济损失(如化工厂排放污水会使养渔场带来损失)时,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调节将难以达到有效配置社会资源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中,资源的有效配置,要求市场价格等于社会成本。当不存在外部的消极影响时,生产者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即一个生产者给其他生产者造成的没有补偿的损失为零。又因为生产者的产品价格总是等于其私人成本,所以,当社会成本等于私人成本时,其产品价格也就等于社会成本,符合有效配置资源的要求。但是,当存在消极的外部影响时,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在量上就会出现差异,即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比如,当化工厂排放污水给养鱼场带来损失时,化工厂的私人成本并未增加,而养鱼场却要为此支付更多的成本。从全社会的角度看,鱼场主多支付的成本就是社会成本的一部分,即社会成本是化工厂的私人成本加上他强加给养鱼场的成本。由于私人成本等于价格,所以社会成本必然大于价格,这样就不符合有效配置资源的要求。也就是说,虽然当私人成本等于价格时,私人生产者可获得最大利益,但由于社会成本高于私人成本(或价格),社会便会因价格不能补偿社会成本而遭受损失。同时,外部失灵的另一种表现是有益效应得不到鼓励,比如一个新发明在给社会带来较大的生产力时,其他人也跟着受益。虽然社会得到的外部收益远远大于发明者为发明所付出的成本,但在许多情况下,发明者只能够得到他的发明带给社会利益报酬的一部分,这样不利于鼓励有益性外部效应,同样达不到资源的最优配置。可见,无论是有害还是有益的外部效应,市场配置都不是有效的。
6.社会公平分配失灵。分配失灵表现为在分配领域,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能完全实现公正的收入分配。造成这类失灵的原因,与上述几种失灵类型的原因密切相关。一是在存在垄断的条件下,会使价格严重背离价值,从而使部分人获得不合理收入; 二是在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下,生产要素供求状况的不平衡必然形成要素收入的不合理差距; 三是虽然市场交易在原则上是平等的和等价的,但由于人们的资源禀赋不同,收入水平就会有差别; 四是由于收入分配具有公共性、外部性等特征,因而市场本身无法保证其公正性;五是在市场纯经济效益的作用下,各经济利益主体追求各自利益最大化的结果,会使收入不均不断拉大,以至出现富者越富、贫者越贫的“马太效应”,贫富分化严重。可见,市场机制虽然也有分配功能,但就公正性而言,它又几乎是无功能的。
分配失灵还与个人的偏好有关。个人偏好的合理性是市场竞争结果的合理性的前提条件,但在现实的市场中,并不是每个人的要求、愿望都是合理的。可能某种产品能给个人带来较大的利益,但消费者本人却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只是给予它以较低的评价,也就是说只有在很低的价格下才愿意购买;或者相反,某种产品能给人们带来的好处并不大,或者根本有害无益,但消费者却给予它较高的评价,表现为他愿意以较高的价格购买。尽管对于什么是合理的偏好,怎样的评价才是正确的,并没有一致的精确看法,但人们可以认同的是,在现实市场中,至少某些人的偏好在某些方面不尽合理。这样,分配肯定是会出现差错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8: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