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布达拉宫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布达拉宫藏传佛教寺院。在今西藏拉萨市红山上。“布达拉”系梵语普陀罗的译音,意为佛教圣地。据《旧唐书》、《新唐书》之《吐蕃传》载,唐贞观十五年(641),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姻,为文成公主筑城邑,立宫室。此为建布达拉宫之始。后多毁于兵火。后代重建。清顺治前期,五世达赖建成白宫; 康熙时,第巴·桑结嘉措建成红宫。此后,历代达赖又有扩建。白宫为达赖生活起居的宫殿,红宫主要供奉历代达赖的灵塔。宫殿用木石依山构筑,计13层,高117米,东西长360米。主要殿堂有达赖灵塔殿、东大殿、西大殿、圣者佛殿、法王洞、三界兴圣殿、日光殿、坛城殿、萨松郎杰殿、持明殿、世系宫、极乐宫等数十座。殿内有五世及七至十三世达赖喇嘛灵塔。其中以五世达赖喇嘛灵塔为最大最豪华,高14.85米,用金皮包裹,上嵌珍珠宝石。造此塔,用黄金“十一万余两”,珠宝18680多颗。殿内有众多佛像,仅极乐宫就有大小无量寿佛像千余尊。东佛殿正中供宗喀巴坐像,周围有数十尊小金佛。其旁小经堂,供奉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像。法王洞松赞干布和文成、尺尊二公主塑像,传为松赞干布生前所造。各殿内和廊间有丰富多彩的壁画,主要表现宗教题材,也有反映历史或现实题材的。如松赞干布向唐请婚和文成公主进藏的故事,金城公主进藏的故事,五世达赖喇嘛朝见顺治皇帝的场面等。宫中所藏贝叶经和经文、唐卡、法器、供器、明清皇帝的封诰、金册、印鉴等珍贵文物,琳琅满目。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达拉宫这座举世闻名的山巅之宫座落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玛布日山上。唐朝初年,松赞干布统领吐蕃各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他接受唐王朝的和亲政策,与唐王朝缔结姻好。公元641年文成公主进藏与松赞干布成婚,松赞干布“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传说布达拉宫因此而建。当时的建筑在以后的岁月中毁于兵乱和自然灾害。现在的布达拉宫是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时期重建的,工程历时50年。从那时起直至1959年,布达拉宫一直作为历代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从事政治活动的场所,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权力的中心。布达拉宫缘山修建,主楼外观13层,但内部为9层高110米。宫的主体分为红宫和白宫两大部分。白宫是达赖喇嘛生活起居和政治活动的地方,内设寝室、膳房、客厅、仓房及经堂等。从建筑的正面沿铺石路面蜿蜒而上可达德阳厦,此平台面积1600平方米,是节日里唱戏、跳神的地方。白宫最大的宫殿建筑是措钦厦(东大殿),清朝的驻藏大臣在这里为达赖主持坐床、亲政大典等仪式。达赖的寝宫位于白宫最高处,因阳光终日朗照,被称作日光殿。红宫兴建于公元1690年,主体建筑是历代达赖的灵塔殿,以及各类经堂和政厅、图书馆等,其中以五世达赖洛桑嘉措的灵塔殿最为考究。灵塔建于公元1690年,高14.85米,由塔座、塔身、塔顶组成。塔身金皮包裹,珠玉镶嵌,用黄金11万两,镶嵌珠宝1500余粒。大殿由16根大方柱支承,梁头斗拱精雕细刻,顶棚悬挂着帏幔和华盖,殿上冠以金顶,辉煌壮丽。司西平措,俗称西大殿,是达赖五世灵塔殿的享堂,为红宫中最大的宫殿。殿堂四周和院内的回廊遍绘壁画,记述了这位达赖的生平活动。萨松南杰是红宫的最高宫殿,内供乾隆皇帝的画像及皇帝牌位。布达拉宫的建筑体现了藏族传统的石木结构碉楼形式,大部分采用密柱、密梁的平顶构架,外部以坚厚的石墙作围护结构,雄厚壮实。在空间组合上院落重叠,主次分明,各组建筑协调良好,整座建筑自由匀称,显示出藏族建筑师的杰出才华。布达拉宫内绘有许多壁画,内容以宗教题材为主,其他还包括历史事件和传说等。这些壁画画面生动,用笔工细,着色鲜艳,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此外,宫内还珍藏着大量雕塑、唐卡、典籍、供器、法器等文物。布达拉宫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坐落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市中心海拔3700米的红色山峰上,是集行政、宗教、政治事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建筑。“布达拉”为梵语“普陀”的音译,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布达拉宫始建于吐蕃王朝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时期(7世纪),当时称“红山宫”,后来随着吐蕃王朝的没落而逐渐毁弃。17世纪时,五世达赖喇嘛在红山宫的旧址上重新修建了宏伟的宫殿,称“布达拉宫”。此后这里一直作为西藏政治和宗教的中心。 241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市玛布日山上。为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相传7世纪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始建,后屡有修建,至17世纪达赖五世扩建具今日规模。主楼13层,高百余米,土木结构,金瓦宫顶,内设宫殿、佛堂、经室等,藏有大量雕塑、壁画及明清两代封赐西藏官员的历史文物。经过翻修面貌一新。 布达拉宫西藏拉萨山顶上的宫殿。“布达拉”系梵文音译,意为“圣山上的宫殿”。布达拉宫建于公元7世纪,是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迎娶文成公主(公元641年)之后不久所建。但最初的布达拉宫早已毁于兵火。今天的布达拉宫是17世纪下半叶,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错在康熙皇帝的赞助下,集汉、藏、满和尼泊尔工匠,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辛勤劳动才盖成的。布达拉宫起基于红山南边的山坡,依据山势蜿蜒修筑到山顶,是由一组组华丽的大经堂、小经堂、灵塔殿、佛堂及地方行政办公室、住房、喇嘛寺院等组成的建筑群体。东西长420余米,南北宽约300米,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加上山前城廓和山后龙澶公园,占地达41公顷。外观13层,最高达115米,是西藏现存最大的古代高层建筑群。宫墙全部用花岗石砌筑,最厚处达5米多,墙基深入岩层。巧妙地利用山势,逐层建造,与山连成一体,被称作“世界屋脊的明珠”。布达拉宫不仅建筑独具特色,内中还保存大量的古代绘画、雕塑、工艺珍品及汉藏文经书,包括贝叶经、大藏经和甘珠尔经等。 布达拉宫Budalagong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北的红山上,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唐贞观十五年(641)文成公主入藏时,松赞干布特意为其建造宫室,这就是最早的布达拉宫。因它建在山上,显得格外壮观,虔诚的佛教徒将它比之为佛教圣地普陀山,因而命名为布达拉(即普陀罗的音译)。早期的布达拉宫因遭雷击被毁。现存的观音堂和所供奉的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是当年幸存的遗物。现在所见的布达拉宫是17世纪五世达赖及其以后不断增修扩建而成的,历时五十余年,始具今日规模。整座宫殿依山势垒筑,宫体主楼13层,高117.2米,东西长360米,全部为石木结构。形成了殿宇重叠,雄伟壮丽的建筑群。布达拉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原西藏农奴主政教合一的中心。布达拉宫包括达赖的寝宫、佛堂、经堂、习经室、日光殿(客厅)、东大殿(清朝驻藏大臣为达赖主持座床和举行亲政大典的场所)、灵塔殿等一万五千间房屋。五世达赖的尸体保存在第一座灵塔殿的塔瓶中。塔瓶用金皮包裹,并嵌有珍珠宝玉,极为富丽和豪华壮观。在高大宽敞的殿堂墙壁上,绘有题材丰富、色彩鲜艳、工笔细腻、线条流畅的壁画。室内陈设着几十万个用金、银、铜、玉和檀香木雕铸的佛像,并保存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典籍。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的红山上,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喇嘛寺院建筑群。布达拉为梵文普陀罗的音译,佛教信徒将红山视为圣地普陀山,故名布达拉宫。据载,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七世纪时的松赞干布王朝时期。现在的建筑是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执政时开始建造的,前后共历时五十余年。布达拉宫缘山而起,依山势修建,外观十三层,实际使用空间为九层。主体建筑分两大部分,“红宫”主要是大经堂和存放历代达赖喇嘛尸塔的大殿,而“白宫”则是喇嘛办公、会客、诵经、进餐和生活起居的用房。主体建筑前面有一片约六公里的平坦地带,布置有印经院、管理机构、守卫室及监狱。围绕全宫有很厚的石造城墙及城门。宫内大小殿堂皆绘有彩画,画面生动,用笔工细,着色艳丽。整个建筑群布置自由匀称,主题突出,显示了藏族建筑匠师的杰出艺术才华。 西藏拉萨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Budalagong西藏最大的藏喇嘛教寺院,是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位于拉萨西北布达拉山。始建于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王时,现存建筑是清顺治二年五世达赖建造的,历时50年。布达拉宫缘山修建,高达200余米,外观13层。主体建筑分为两部分:“红宫”主要是大经堂和存放历代喇嘛尸塔的大殿,“白宫”是寝室、会客室、经院、办公室、仓库及监狱。群楼重迭,殿宇嵯峨,气势雄伟。以石木结构为主。各殿堂墙壁绘有题材丰富、绚丽多姿的壁画,宫内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物,是研究藏族历史、艺术的宝库。布达拉宫的建筑样式也体现了藏式建筑的鲜明特色和汉藏文化的融合。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布达拉”是藏语音译,意为“佛教圣地”,位于西藏拉萨旧城西南2公里的红山上。始建于吐蕃松赞干布时期(629—650),9世纪毁于兵火,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兴工重建,是达赖喇嘛和摄政居住、办理政务之所,由山上宫堡群、山前方城和山后龙王潭花园三部分组成,占地410公顷。主体建筑宫堡群建于山的南坡,东西长300多米,南北最宽达100多米,平面为不规则形。中央主体建筑是独具特色的红宫,外墙厚达2—5m,全部以大块花岗石砌筑,外墙为深红色,是达赖喇嘛从事宗教活动的场所,面积达16000m2,外观13层,实为9层,下面四层是结构层地龙墙,第五层中央是达赖喇嘛举行坐床和重大庆典的场所,大殿上面的四层中部为天井,四周布置20多座佛殿、供养殿和安放达赖喇嘛遗体的四座佛塔,以回廊相连,东部白宫是达赖喇嘛理政和居住的宫殿,有七层高的内天井,第七层是达赖喇嘛居住的东西日光殿,其他各层由下而上依次布置库房、门厅、经师和摄政的办公和生活用房。宫殿建筑底部数十米高的实墙扎根于山岩中,下部厚重粗放,上部精致细腻,以向上收缩变化的不规则体型,与山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世界屋脊上最美丽的人造景观,它的建成集中地反映了藏族匠师的智慧和艺术才华。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玛布日山上。“布达拉”是观音胜地普陀罗的梵语音译,即佛教圣地之意。始建于公元七世纪中叶,相传是松赞干布专为迎娶文成公主而建。后毁于雷火、兵燹。清顺治二年(1645),五世达赖喇嘛受清朝册封后重建。先修白宫,即达赖喇嘛理政和生活起居的宫殿。康熙二十九年(1690)又建成红宫。红宫主要建筑是达赖的灵塔殿和各类佛堂。后又陆续增修扩建,始具今日规模。宫殿依山垒砌,外观13层(实为9层),高117米,通高178米,东西长360余米,南北宽约270米,建筑面积逾13万平方米,占地41公顷。殿堂房舍近万间,有宫殿、灵塔、佛殿、经堂、僧舍、平台、庭院等,皆为石木结构。五座宫顶覆盖鎏金瓦,金光灿烂。红宫居中,白宫横列东西两翼,殿宇嵯峨,富丽辉煌,上耸蓝天,气势磅礴,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自达赖五世起,重大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宫内珍藏的历史文物极其丰富,有近万幅唐卡(卷轴画),大量经卷(包括贝叶经、甘珠尔经等),明代以来敕封达赖喇嘛的各种金册、玉册、金印,以及礼品、供器、法器等。红宫中的达赖五世、十三世灵塔尤令人瞩目,各高14米多,通体金皮包裹,珠宝镶嵌,仅五世达赖灵塔即费黄金11万两。清孙士毅《登布达拉》咏云:“丹碧飞甍阁道连,层揽日月势回旋。人从鳌背排烟上,地接龙潭得气先。”由于三百余年风雪侵蚀,原建筑木构朽坏明显,近年由中央政府拨巨款修葺,使这座古老宫殿焕然一新。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布达拉宫为世界文化遗产。 布达拉宫位于拉萨市西北布达拉山上。中国著名古建筑之一。相传始建于唐初松赞干布时期。现存主要建筑始建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历时50年建成。后经多次增修与改建,方具今日之规模。原为西藏农奴主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内有宫殿、灵庙、佛殿、经堂和庭院等。建筑依山垒砌,高达13层,宫顶覆盖镏金瓦。外观气势雄伟,风格体现了汉藏文化交流。宫内藏有大量壁画、雕塑等,是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参见“旅游学”中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北玛布日山上。中国著名的古代建筑。宫殿群楼高耸,殿宇嵯峨,气势雄伟。宫内各部分的装饰布置,极其富丽豪华,宫殿雕梁画栋,8座祭堂金塔以金叶包裹,宝玉镶嵌。佛堂内有数以万计的用金、银、铜、玉塑造的佛像、法器、神龛、经文典籍及其他文物。是藏族建筑艺术的精华,西藏最珍贵的宗教、艺术和文化的宝库。参见“工程技术”中的“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北玛布日山上。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相传公元七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与唐联烟,为迎聚文成公主而建,是世界上最辉煌的宫殿之一。现在的规模是由清朝时达赖五世受册封后,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整个建筑为石木结构,高110米,13层,东西宽360米,具有汉、藏、尼泊尔族的风格,金碧辉煌,气势宏伟。内有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室、灵塔殿、庭院等,并陈列大量珍贵文物。解放后,多次维修,已成为游览胜地。 布达拉宫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北的红山上,是我国著名的宫堡式建筑群,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布达拉,梵语“普陀罗”的意译,意为佛教圣地。相传公元7世纪,吐番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取唐文成公主而建。清顺治2年 (公元1645年) 达赖五世被封为地方政教首领,遂大肆扩建。顺治10年,达赖五世的弟弟巴索朗热登主持建造白宫。康熙19年 (公元1690年) 由第巴·桑结嘉措主持建造了红宫。自达赖五世移居布达拉宫后,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是原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宫依山垒砌,群接重迭,殿宇嵯峨,金顶辉煌,建筑宏伟,举世罕见,总面积13万平方米。内有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宫、灵塔殿、庭院等。主楼13层,高117.2米,东西长360米,南北宽500多米,占地2万多平方米,为木石结构,雕梁画栋,金光灿烂。环绕正殿有8大祭堂,每一祭堂有一座金塔。殿堂墙壁绘有绚丽多彩的壁画。各处供奉佛象数尊,大小不等,神态各异。宫中藏有明、清两代皇帝封赐西藏的诏敕、封诰、印鉴、礼品、精雕细缕的工艺珍玩、罕见的经文典籍、唐卡、法器、供器等珍贵文物。保存有历代达赖的灵塔。其中达赖13世的灵塔,样式与北京北海的塔相仿,外部用金皮包裹,高达14米。布达拉宫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经多次维修,已成为游览胜地。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位于中国海拔3684米的青藏高原拉萨西北的普陀山上,是达赖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也是一组最大的藏式喇嘛寺院建筑,可容纳两万余人。这座宫殿是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唐朝文成公主建造的宫堡,后因雷击和兵灾,几遭火焚。1645年 (清顺治二年) 达赖五世接受清朝册封后,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和扩建,主要工程历时约50年。历代达赖又多次加以修茸和扩建,方建成当今规模。 布达拉宫西藏现存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是我国西藏享誉世界的标志性艺术宝库之宫。“布达拉”,或译成“善陀”。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西北角的玛布日山上。相传始建于公元7世纪,乃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而建的宫室。后经历世扩建,至清顺治二年(1645年)达赖五世令第巴索南饶丹主持扩建工程,历时8年,建成白宫部分。康熙二十九年(1690)第巴桑结嘉措又建红宫部分。累计扩建工程历时50余年,尚成今日规模。原为西藏农奴主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总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建筑分红宫与白宫两大部分。主楼13层,高117.19米,东西长360余米,全部为石木结构,依山势垒砌,群楼叠起,巍峨耸峙,岿然伟岸,磅礴雄踞,体现了藏式建筑的艺术风格。内有宫殿、佛堂、习经室、寝宫、灵塔殿、库房、庭院等。白宫最大的建筑东大殿(错钦夏),是历世达赖坐床和举行重大宗教活动之处,其上方日光殿是达赖寝宫。达赖的灵塔殿共有8座,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达赖五世的灵塔,高14.85米,塔身以金皮包裹,珠玉镶嵌,璀灿华贵。每座宫殿都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国家拔巨款修缮,维修工程历时5年。每天有数千人到布达拉宫参观朝拜。1994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布达拉宫西藏现存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在拉萨市西北布达拉山上。“布个, 无送气音, 塞音只有[p]和[b]、[t]和[d]分清浊;单元音有三个,变元音有六个,辅音和元音皆可作词首和词尾。基本语序或为谓语在前主语在后,或为谓语在前主语居中宾语在后,修饰语在中心语前。添加附加成分是构词和构形的主要手段,附加成分分前加、中加、后加三种,中加只有一个[-in-],有指格、主语[a]、宾语[mas]、领有关系[itu]、修饰关系[tu]数种助词,人称代词有数、格的形态,动词的时、体、态由词根加附加成分表示。 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布达拉宫位于中国海拔3684米的青藏高原拉萨西北的普陀山上,是达赖喇嘛行政和居住的宫殿,也是一组最大的藏式喇嘛寺院建筑,可容纳两万余人。这座宫殿是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为唐朝文成公主建造的宫堡,后因雷击和兵灾,几遭火焚。1645年 (清顺治二年)达赖五世接受清朝册封后,对布达拉宫进行大规模的重建和扩建,主要工程历时约50年。历代达赖又多次加以修葺和扩建,方建成当今规模。 布达拉宫藏族宫堡式建筑。位于西藏拉萨市西北郊拉萨河谷平原红山上。早在吐蕃王朝的松赞干布赞普时期,距今1300多年前就在红山上修筑过王宫,至赤松德赞时期,王宫因雷击引起火灾遭到破坏,后因境内战乱不断,宫室残破未修。直至五世达赖,于1645年开始营建布达拉宫。经过1300多年历代达赖喇嘛的兴建、扩建,才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为普陀罗的音译。相传达赖是观世音的化身,布达拉因而得名。布达拉宫先是王室宫殿,松赞干布迎娶唐朝宗室女文成公主为妻,就在此建9层楼宫殿1000间,以居公主。后是佛教活动的场所,最后成为政教合一的宫堡。布达拉宫占地约40 hm2,总体由山上的宫堡群、山下的方城和山后的龙王潭花园三部分组成。宫堡是用块块巨石沿南面山坡依山势建造起来的,占据整个山头。东西长约370 m,南北最宽处约110 m,高117.19 m,总建筑面积约为5.77万 m2。宫堡外墙涂红色者称红宫,红宫的平面大致呈方形,总高9层,为佛殿及历代达赖喇嘛灵塔殿。外墙涂白色者称白宫,平面为梯形,高7层,为达赖喇嘛朝政和居住用的宫殿。在红、白两宫的前面分别建有广场和平台,红宫前面的西欢乐广场,东西长40.7 m,南北宽7 m,白宫东侧的东欢乐广场为方形,面积约1400 m2。方城位于布达拉宫南面山脚下,是一座东西长约300 m,南北宽约200 m的方城,城墙高8 m,厚4 m,女儿墙高1.5 m。方城内建有印经院、藏军司令部、监狱、造币厂、供官用的酒店、贵族住宅等。龙王潭花园在布达拉宫北坡山下,面积约15 km2,湖水面积约5km2,湖中小岛约1000 m2,岛屿正中建有高大的龙宫,高4层,是一座藏汉合璧的楼阁。布达拉宫是一座建筑艺术与佛教艺术的博物馆,也是中华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象征。从17世纪起,5世、7世和13世达赖喇嘛相继进行扩建,累计扩建工程历时50多年,始具今日规模。宫体主楼13层(实为9层),共有房舍1000间。仅从1645年2月开始修建5世达赖灵塔起,到1693年4月外部工程竣工,共花费白银213.4万两。每天参加建筑的民夫、技工有7000余人。布达拉宫的灵塔共8座,其中以5世达赖和13世达赖的灵塔规模最大。它们的殿堂3层,高14m多,包裹13世达赖灵塔用了黄金1.8万余两,包裹5世达赖灵塔耗费黄金11万多两,塔上所嵌珠玉宝石的价值又在黄金价值的10倍以上。17世纪中叶由达赖五世的总管第巴·桑结嘉措扩建。为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1994年列为《世界遗产名录》。馆藏文物丰富,除珍贵的经书外,有清室对达赖册封的金册、金印等,有近1万件唐卡(卷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