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布鲁特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布鲁特

族名。厄鲁特蒙古对柯尔克孜人的称谓,后清政府沿用其说,其语意并未完全搞清,有说“高山居民”意。清代柯尔克孜基本上分布在天山南北广大区域。居天山北为东布鲁特,居天山南为西布鲁特。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清军追击准噶尔部头目阿睦尔撒纳至柯尔克孜地区时,东布鲁特的萨雅克、萨尔巴噶什等部落先后归顺了清朝。秋季,清朝军队在平定南疆伊斯兰教头目大、小和卓木叛乱时,西布鲁特各部协助清军作战,并为清军作向导追叛兵。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秋,叛乱平定后,西布鲁特额德格纳部落头人阿济比代表西布鲁特15个部落上书清朝请求归顺。至此,浩罕以东、伊犁西南、喀什噶尔西北、伊塞克湖周围、帕米尔和喀喇昆仑山一带的布鲁特各部全部属于清朝管辖。

布鲁特

❶部落名。清代称柯尔克孜族为布鲁特。分东西两部。东布鲁特游牧于乌什、阿克苏西北,伊犁西南,有五部落。西布鲁特游牧于喀什噶尔北部、西部,叶尔羌西南部。有十五部落。清朝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叛乱以后,臣属清朝。各部头目均由总理回疆事务大臣奏放翎顶七品至二品不等。
❷见“吉利吉思”。

布鲁特

古族名。准噶尔语音译,意为“高山居民”、“高原人”。清代对柯尔克孜族的称谓。最初住在叶尼塞河上游。秦汉时称为坚昆或隔昆,隋唐时称契骨、纥骨,黠戛斯,元明时亦称吉利吉思或乞儿吉思,主要活动地区已从叶尼塞河上游逐渐转移至西部天山地区。清初被称为布鲁特,分东、西两部:天山以北称为东布鲁特, 天山以南称为西布鲁特。曾受近邻准噶尔部的侵扰或统治达七十年之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军最后平定准噶尔,东布鲁特附清:西布鲁特于协助清军平定大小和卓木之乱后, 大部归附清朝, 小部分则随清军东迁到黑龙江一带。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9 4: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