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徐寿对近代军事技术的研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徐寿对近代军事技术的研究分类:【传统文化】 徐寿是中国近代杰出的军事技术家和化学家、翻译家。字雪林,江苏无锡人。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道光三十年(1850年)前后就摒弃旧学,学习欧洲的数、理、化,以及矿产、汽机等自然科学技术知识,从事博物与化学的研究。29岁时与年仅14岁的华蘅芳结为忘年之交的学术朋友,互相切磋学问,至彻悟方休。咸丰九年(1859)前后,两人在上海时,于英人伟烈亚力等人经办的墨海书馆中,阅读了英国医生合信编写的《博物新编》(1858出版),从中学到了西方自然科学的许多新鲜知识,以及蒸汽机、船用机器、蒸汽轮船的基本理论。之后,又按书中所绘略图,制成蒸汽机模型。 咸丰十一年十一月(1861年12月),徐寿携次子建寅与华蘅芳共投曾国藩军营,奉命创建安庆内军械所。次年4月,与华蘅芳等承担试造蒸汽轮船的任务。经过4个多月的努力,制成我国第一台蒸汽机。1864年,随安庆内军械所迁往南京,于次年试建成我国第一艘木质蒸汽轮船“黄鹄”号,在长江试航时,顺、逆流时速分别为14和8公里。同治六年(1867),上海江南制造总局设立造船分厂,建成我国第一号长100米的船坞,徐寿与徐建寅也同时调至该局主持建造轮船。至光绪元年(1875),他与局内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一起,先后创建了木质明轮蒸汽舰“恬吉”号,螺旋浆蒸汽舰“操江”号、““测海”号,大型螺旋浆蒸汽舰“海安”号、“驭远”号。其中“驭远”号舰的性能数据为:舰体长100米,宽14米,马力1800匹,排水量2800吨,乘员500人,备炮28门。与同时起步学习西方造船技术的日本相比,在造船速度与技术水平上都居于领先地位。 徐寿在主持建造各型蒸汽舰船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翻译西方的军事和科技书籍。在他的建议下,江南制造局在1867年设立了翻译馆,由他主持馆内工作,组织局内中外专家,从事翻译工作。他本人也亲自参加翻译。据统计,从同治六年(1867)建馆到光绪十年(1884)逝世为止,经徐寿翻译、校阅、著述的书有35部300多万字之多。其中有兵学3部,轮船汽机4部,化学7部,火药机器1部,其他机器制造7部。在化学书中,有6部被当时上海的玑衡堂汇集在《化学大成》中,成为学化学者必读之书。在翻译《化学鉴原》时,徐寿以化学元素英文名称的第一个音节为代表,创译了20个化学元素的汉字名称,如钠(Na)、钾(K)、钙(Ca)等,一直沿用到现在。由于对化学书籍的翻译和对化学进行了研究,所以他在江南制造局工作期间还试制了新式炮弹,研制硝酸、硫酸、雷汞、爆药等军工产品。 徐寿为人“浑然敦朴、自奉节俭”,不求仕途进取,但求学问精深,1884年,终以布衣辞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