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帕pà

❶也作“帊”。裹头束额的头巾,男人用以包头,女人或盖在头上,或兼以遮面。《后汉书·舆服志下》:“古者有冠无帻,其戴也,加首有頍,所以安物……秦雄诸侯,乃加其武将首饰为绛袙,以表贵贱。”唐韩愈《昌黎集·送郑尚书序》:“大府帅或通过其府,府帅必戎服,左握刀,右属弓矢,帕首袴靴,迎郊。”宋苏轼《客俎经旬无肉》诗:“绛帕蒙头读道书。”周密《癸辛杂识·后集》:“两朝赐物甚多,亦皆龙凤之物,至于御退罗帕,四角皆有金龙。”《水浒传》第三十二回:“头上绾着鹅梨角儿,一条红绢帕裹着。”清王韬《瓮牖余谈·洪逆琐记》:“伪女官皆以黄帕蒙首,上写伪衔。”
❷也作“帊”。手巾。唐杜甫《骢马行》:“赤汗微生白雪毛,银鞍却覆香罗帕。”宋郑思肖《心史》卷下:“北行妇人,带回回帽,加皂罗为面帘,仍以帕子羃口障沙尘。”《喻世明言·张舜美灯宵得丽女》:“(张生)忽于殿上拾得一红绡帕子,帕角系一个香囊。细看帕上,有诗一首。”《红楼梦》第十八回:“执事太监捧着香巾,绣帕、漱盂、拂尘等物。”
❸即“帕腹”。围裙。客家方言叫“围身帕”,或“衫帕”。太平天国《钦定前遗诏圣书·圣差言行传》第十九章:“致将保罗贴身肤之巾帕加病人,随即病医,邪鬼逐出矣。”

傣语音译, 一般译作“和尚”。云南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和布朗族佛教僧侣级别之一。儿童入佛寺学习经文,称“护用”,经过一段时间的宗教教育,得到大佛爷认可,通过授戒仪式,即可升入本级别, 并开始剃发披袈裟。年龄约在七八岁至二十岁之间,其中又有“帕囡”(小和尚)和“帕弄”(大和尚)之分。“帕囡”以跟随佛爷习经文为主, 并负担外出化缘和寺内部分杂役。年龄稍大后为 “帕弄”,民间尊称其为“召帕”。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0:0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