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帖经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帖经科举考试方式之一。唐代明经、进士及弘文、崇文生结业考试皆须帖经。宋人又称其为“填帖”。其方法是将所习经书前后两边盖住,仅露出中间一行(唐玄宗天宝后改为三行),裁纸为帖,帖其三字,随时增减,要求举人填写被帖之字,十帖得四或得五、得六者为通。和现代的“填空题”十分相似。唐代进士科举人可以作诗代替帖经; 宋代进士科举人可撰文或赋一篇代替帖经,故称“赎帖”。熙宁四年(1071年),罢明经、诸科,进士科亦罢试帖经,而改试经书大义。 帖经唐宋科举考试方式之一。主考者任择经书一页,掩盖其左右两边,中间只开一行,又裁纸帖盖数字,令应试者写读出来。后来,考生为应付考试,总括经文编成歌诀,便于熟读,叫“帖括”。 帖经科举考试方式之一。唐明经、进士及弘文、崇文生结业考试皆须帖经。宋人又称“填帖”。其方法是将所习经书前后两边盖住,仅露出中间一行(唐玄宗天宝后改为三行),裁纸为帖,帖其三字,随时增减,要求举人填写被帖之字,十帖得四或得五、得六者为通。有时主试官有意刁难,或帖孤章绝句,或帖类似易混难句,甚至上抵其注,下只余一二字,称为“倒拔”。唐进士科举人可以作诗代替帖经;宋进士科举人可撰文一篇或赋一篇代替帖经,故称“赎帖”。熙宁四年(1071),罢明经、诸科,进士科亦罢试帖经,而改试经书大义。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