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常平仓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84 常平仓汉以后历代封建政府为贮粮备荒、调剂粮价而设置的粮仓。见05217平籴论。 常平仓官署名。仓库名。国家储粮之所。设官守之。始置于汉。用之于灾年,以平抑市价等,历代均有沿用。(详见: 常平署) 常平仓中国古代仓储的一种。汉宣帝王凤四年(前54年),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奏请在边郡筑仓,宣帝从其计。“谷贱时增其价而籴,以利农; 谷贵时减价而粜。名曰常平仓,民便之”(《汉书·食货志》)后汉初年,沿袭前汉旧制,仍设立常平仓。元帝初元五年 (前44年),因朝臣言其弊,于是废除。晋武帝时,议行“通籴”法,想用布帛交换米谷,作为粮储,但其施行经过不详。不久北方大乱,晋室南迁,被搁置。北齐武帝永明中,天下米谷布帛贱,欲立常平仓,市积为储,六年诏出上库钱五十万,在京师市米买丝、绵、纹、绢、布。北魏太和十二年 (488年),秘书监李彪奏议,请立常平仓,太和二十年,置常平仓。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在陕州置常平仓,并在京师置常平监。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废常平监。高宗永徽元年(650年) 在京师置常平仓。唐玄宗开元二年 (714年),诏全国诸州、道遍设常平仓。至宋代,则一州一县均设常平仓一所。宋代常平仓,乃创立于太宗淳化三年(992年),设于京师开封。金代常平仓,除州、府以外,还设立县仓。凡离州较远之县,即另置一仓。元代在路、府设立常平仓,世祖至元六年(1269年),始立仓法,丰年米贱,官为增价籴入,歉年米贵,官为减价粜出。以后时行时废。明代世宗嘉靖六年 (1526年),合抚、按二司督责有司设法多积米谷以备救荒,仍仿前代平籴常平之法。春季放赠贫民,秋成抵计还官,不取其息。万历以后,郡国府库尽入内帑,常平之名遂废。清代仍行常平之法,顺治帝十二年(1655年),题准各州县自理赎锾,春夏积银,秋冬积谷,悉入常平仓备赈。乾隆五年(1740年),谕地方积谷备用,以惠济穷民。我国古代的常平仓,其兴废无常,且时有官吏作弊。但其建立,对于限制商人囤积居奇、牟取暴利,缓解灾民饥荒起了一定积极作用。 常平仓汉以后历代封建政府在“调节粮价,备荒赈恤”的名义下设置的粮仓。汉宣帝五凤四年(前54年),始在边郡设常平仓。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年)始设“义仓”。唐初置义仓及常平仓以备凶荒,元和中改称“常平义仓”。宋初因义仓久废,收田租附加重建。除边郡外,各地设常平仓和惠民仓。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用两仓积谷作为资本。金元亦有常平仓。明有预备仓。清代规定,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 常平仓regular granary中国古代为调节粮价而设置的仓库。渊源于战国李悝的平粜和汉桑弘羊的平准。《汉书·食货志》说,汉宣帝五凤四年(公元前54)大司农中丞耿寿昌建议在边郡筑常平仓,在谷贱时用高价籴入,谷贵时减价粜出。后因各方反对作罢。东汉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改作常满仓。西晋武帝泰始四年(268),北魏孝文帝时均建常平仓。北齐征“义租”,在州县设仓存储。隋文帝开皇三年(583)设常平仓于各地,开皇五年(585)始设“义仓”,因设在里社,由当地人管理,亦称“社仓”。在收获时,劝课人民积储,荒年取出赈济。唐初置义仓及常平仓,中经刘晏整顿常平法,颇见成效。元和中,将常平仓和义仓合并,改称“常平义仓”。宋初重建义仓,也设常平仓。王安石推行青苗法,用常平仓积谷作为贷本。南宋朱熹提倡“社仓”,也设义仓,由官吏和乡绅控制,并订立一套较完备的制度。金、元亦设常平仓。明有预备仓。清初规定,州县设常平仓,市镇设义仓,乡村设社仓,中叶以后,常平仓名存实亡。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