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常服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常服chángfú

❶先秦时指军戎服装。《诗经·小雅·六月》“四牡骙骙,载是常服”汉毛亨传:“常服,戎服也。”《左传·闵公二年》:“帅师者受命于庙,受脤于社,有常服矣。”晋杜预注:“韦弁服,军之常也。”
❷唐代时亦称“燕服”,指官吏的普通礼服,等级仅次于朝服和公服。唐李济翁《资暇集》卷中:“主人去茔百步下马,公服,无者常服。则是吉礼分明矣。”《旧唐书·舆服志》:“燕服,盖古之亵服也,今亦谓之常服。江南则以巾褐裙襦,北朝则杂以戎夷之制。爰至北齐,有长帽短靴,合裤袄子,朱紫玄黄,各任所好。虽谒见君上,出入省寺,若非元正大会,一切通用。”
❸泛指官吏、士庶日常所穿着的衣帽服饰。《南史·齐纪下》:“戎服急装缚裤,上著绛衫,以为常服,不变寒暑。”五代后唐马缟《中华古今注》“幞头”条:“但以三尺皂罗后裹发,盖庶人之常服。沿至后周……以至唐……百官及士庶为常服。”宋苏轼《赠写御容妙善师》诗:“幅巾常服俨不动,孤臣入门涕自滂。”

常服

又称宴服。天子、百官、后妃、命妇在般性的正式场合所穿的服装。从隋唐开始天子百官用幞头、圆领袍、长靿靴作常服。按照所穿服装的颜色和所系革带带銙的用料以及百官所佩鱼符的不同来区别等级。天子用赭黄或赤黄色袍,带用玉制成,为十三銙。 三品以上用紫色袍,带用金玉,十三銙。五品以上用绯色, 金带銙。七品以上用绿袍,银带九銙。八、九品用青色,鍮石带九銙。天子带用红鞓,臣子只能用黑鞓。隋唐时代常服以颜色分高下,实际上是沿用北朝的 “品色衣” 的作法。从唐武德年间开始天子常服只用黄袍和衫,“遂禁士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宋代天子也以黄袍为常服, 带用九玉銙, 余下官员虽与隋唐略有出入,但基本制度是相同的。与宋同时代的辽、金两朝也沿用了隋唐时代的常服。明代天子改用盘领窄袖袍为常服,头戴乌纱折角向上巾,衣色仍为黄色。百官常服头戴乌纱帽,团领衫束带。天子腰束金玉琥珀带,足着皮靴,前后及二肩各有金织的盘龙纹样。百官一品用玉带,二品花犀,三品金钑花,四品素金,五品银钑花,六、七品素银,八、九品乌角,以 “补子”的纹章分别品级。清代天子的常服有冠、袍、褂、带四部分。冠用红绒结顶,不加梁。袍是圆领大襟箭袖四面开禊的长袍,颜色纹饰随意所定。褂是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开禊身长到股的长褂,穿在袍外,用石青色,花纹没有特别的规定。后妃、命妇的常服,宋明之间是头戴凤冠或花钗冠,身着真红大袖衣,红罗长裙,红罗背子。只是霞帔宋代用红色,明代用深青色。身份品级根据冠饰和霞帔上的花纹区别。清代后妃常服有龙凤呈祥袍、彩凤双飞袍、丹凤朝阳袍、百蝶袍等。

清康熙皇帝常服像

常服

清代满族服饰。包括褂、袍、带。常服褂罩在袍外,为对襟长褂,无领,平袖过肘,袖端不作马蹄式,衣长过膝,棉夹纱裘适时更换。常服袍为大襟长袍,马蹄袖,袖长掩手,袍色与花纹随所用,均不施彩章,平民不得用黄色,宗室四开衩,余者两开衩。常服带,官员所用,制与吉服带同;平民所用,色随所宜,唯不得用黄、红两色。常服除平日穿着外,清制,大祀斋戒,如遇素服日期,皇帝穿常服,挂朝珠,陪祀执事王公大臣俱常服,配挂朝珠,无执事及不陪祀之王公大臣、官员亦穿常服,但不能挂朝珠。祭日如遇素服期,行礼时穿祭服,礼毕更常服,不挂朝珠。遇日、月食,官员均穿常服。如遇大祀之日,陪祀之王公大臣、官员应救护者,换素服行救护礼,其陪祀不救护进内当差之王公大臣、官员及在署祀事各员均穿常服。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9:5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