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帻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帻zé也称“䌯帉”。男子束发包髻的巾。先秦时期仅是一种发箍,系于前额,其作用是防止头发下散,遮挡视线,为民间平民首服。秦时武将服赤帻,汉代形成以颜色表贵贱之制,如群吏春服戴青帻,武吏戴赤帻等。其初与巾有别,仅为束发之用,帻上尚要加冠,偶或亦有单服者。汉代帻与巾渐合而为一,上层贵族也开始使用;贵族在帻上加有冠。魏晋时,帻的形制变得和帽子相似,使用更方便,无需系裹。文官服尖顶的介帻、武官服平顶的平上帻,渐成定制。隋唐沿袭其制,规制更加明细,且形制亦愈加华美,遂成巾帽之形,帝王也有使用。其后巾、帻、帽混为一谈,难以区分。汉史游《急就篇》:“冠帻簪簧结发纽。”唐颜师古注:“帻者,韬发之巾,所以整嫧发也。常在冠下,或但单著之。”汉蔡邕《独断》:“帻,古者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群臣皆随焉。然尚无巾,至王莽内加巾,故言王莽秃帻施屋。”汉扬雄《方言》卷四:“覆结谓之帻巾。”《后汉书·舆服志下》:“古者有冠无帻,其戴也,加首有頍,所以安物……汉兴,续其颜,却摞之,施巾连题,却覆之,今丧帻是其制也。名之曰帻。帻者,赜也,头首严赜也。至孝文乃高颜题,续之为耳,崇其巾为屋,合后施收,上下群臣贵贱皆服之……迎气五郊,各如其色,从章服也。皂衣群吏春服青帻,立夏乃止,助微顺气,尊其方也。武吏常赤帻,成其威也。未冠童子帻无屋者,示未成人也。”晋张华《博物志·服饰考》:“古者男子皆丝衣,有故乃素服。又有冠无帻,故虽凶事,皆着冠也。”《晋书·舆服志》:“《汉注》曰,冠进贤者宜长耳,今介帻也。冠惠文者宜短耳,今平上帻也。始时各随所宜,遂因冠为别。介帻服文吏,平上帻服武官也。”《隋书·礼仪志七》:“帻……自上已下,至于皂隶,及将帅等,皆通服之。今天子畋猎御戎,文官出游田里,武官自一品已下,至于九品,并流外吏色,皆同乌。”宋高承《事物纪原·冠冕首饰·帻》:“《隋·礼仪志》曰:帻,按董巴云:‘起于秦人,施于武将,初为绛帕,以表贵贱。汉文帝时加以高顶。’孝元额有壮发,不欲人见,乃始进帻。又董偃绿帻,《东观记》云赐段颎赤帻,故知自上下通服之,皆乌也。厨人绿,驭人赤,舆辇人黄,驾五辂人逐车色。其承远游、进贤者,施以掌导,谓之介帻;承武弁者,施以笄导,谓之平巾。”明方以智《通雅·衣服·彩服》:“汉魏晋以来,谓漆纱之冠曰帻,通用曰巾帻。”清汪汲《事物原会·帻》:“《吴越春秋》:‘公孙圣劝吴王遣下吏太宰嚭、王孙骆解冠帻,肉袒徒跣,稽首谢于句践。’是则春秋时已有帻矣。《说文》:‘发有巾曰帻。’今之丧服是其制也。” 帻包头发的巾。《说文》:“发有巾曰帻。”原为卑贱执事人所戴,由额前向后方包头,起束发作用。汉元帝年间 (前49~前33年)贵贱皆可用。到王莽时,因头秃而特制巾帻包头,即在帻上作屋。古者有冠无帻,冠、帻分开,自汉以后出现了冠下戴帻的习俗。巾帻的形式,视各人身分、年龄及职务而有定规。未成年的孩童着空顶帻。又有尚书专用的纳言帻,示以忠正,显近职。帻和冠也不能随便配合使用,一般文官戴进贤冠时要配介帻、长耳;武官戴武弁大冠时则配平上帻,短耳。一般庶民百姓常单著帻。戴帻,历代皆较流行,名目式样也很多。 帻即头巾。古时有冠无帻。战国时,秦乃加绛帕于武将之首, 以表贵贱,是为帻之滥觞。其后稍作颜题,即在额上前面作山。这时帻式不高,仅韬裹鬓发,使之不能下垂蒙面,类乎帕首样。汉兴, 增其颜题并加巾连额题覆之, 其式类乎丧冠, 正式取名为帻。《后汉书·舆服志》:“帻者,赜也,头首严帻也。”汉文帝时,增高其颜题,并加增其巾为帻屋如房屋之有屋面, 又增施其耳。这时帻的形式,大体已与帽式相类似。蔡邕《独断》:“帻者,古之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所服也。元帝额有壮发,不欲使人见,始进帻服之。”于是群臣竞相仿效,后遂相沿为俗。此时帻式, 大抵如《释名》所说:“下齐眉赜然也”。王莽秃顶,又将帻屋上施巾而戴之,这样帻便覆冒整个头部了。后帻遂有平巾帻(即平上帻)、介帻、空顶帻诸名。汉代的帻又以色别之,如斋绀帻、耕用青帻、猎用缃帻等。绿帻为苍头所戴,尤为卑贱者所戴。群吏春服戴青帻。赤帻为武吏所服,以其色有威慑之故。游击、亭长诸吏亦戴之。另有刺史戴黑帻者。汉时又于冠下加帻,但下贱者则常单着。未成人童子戴空顶帻, 即露双髻无屋之帻。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