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平津战役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56 平津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辽沈战役结束后,此一地区的国民党军共60万人,企图从海路南逃或西窜绥远(今属内蒙古自治区)。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直接部署下,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及地方部队共1百万人,于1948年12月5日,发起平津战役。一开始,解放军快速地截断了敌军南逃或西窜的通路,将敌军分割包围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塘沽五个地区。12月22日,围歼了新保安之敌第三十五军军部和两个师。24日,攻克了张家口,全歼守敌第十一兵团所属的一个军部又7个师。1949年1月14日,对天津发起总攻,经二十九小时激战,全歼守敌13万多人,生俘陈长捷,解放天津。至此,北平20余万守敌完全陷人绝境,经过解放军努力争取,国民党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率所部接受和平改编。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整个平津战役即胜利结束。此战役,除塘沽守敌5万余人由海上通路逃跑外,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余人,基本上结束了华北的战争。 平津战役Pingjin zhanyi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进行的。国民党方面: 由华北 “剿总”总司令傅作义指挥的4个兵团、12个军,共50多万人, 部署在以平、津为中心的东起唐山、西至张家口的千里铁路线上。解放军方面: 由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两大野战部队协同作战, 加上地方武装共100万人。中共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平津地区一切事宜。人民解放军在战略上处于主动地位, 兵力对比上居于优势。平津战役全过程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 分割包围, 断敌逃路 (1948年11月29日至12月21日)。11月29日,华北第3兵团向张家口外围据点发起攻击, 先后占领柴沟堡、沙岭子等地, 包围了张家口、新保安, 切断了傅作义集团西逃的通路。东北野战军主力插向平津和津塘(沽)之间,先后占领通州、廊坊、杨村、军粮城等地, 切断了平津和津塘间的联系, 封闭了国民党军海运南逃的道路。两大野战军协同作战,依据中央军委“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指示, 完成了对傅作义集团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任务。第二阶段:打掉两头,孤立中间(1948年12月22日至1949年1月15日)。东北、华北野战军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指示, 逐次围歼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的国民党军。12月22日,华北第2兵团攻克新保安,歼敌35军两个师。23日,张家口守军突围,5万余人被华北3兵团和东野4纵歼灭。1949年1月14日, 东北野战军向拒绝投降的天津守敌发起总攻,15日攻占天津,全歼守敌13万多人,活捉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塘沽守军5万余人,17日从海上逃跑, 塘沽解放。第三阶段: 傅部接受改编,北平和平解放(1949年1月16日至1月31日)。中共中央为保护古都北平, 力争通过谈判实现和平接管。同时,又要求部队不放松强攻的准备。傅作义从1948年12月下旬开始与解放军正式谈判。经过双方多次谈判, 以及中共北平地下党组织和爱国民主人士的配合工作,于1月20日达成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协议。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并将所辖8个军25个师全部开出城外, 听候改编。1月31日,人民解放军入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取得了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52万人的伟大胜利,实现了就地解决傅作义集团的目标,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为其后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在天津巷战中向守敌作低近射击 平津战役PingJin zhanyi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东北野战军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辽沈战役结束后,国民党在华北的60万军队在华北“剿总”总司令傅作义的指挥下,收缩在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一线,企图从海上南逃或西窜绥远(今属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野战军入关后会同华北野战军及地方武装共100万人,在广大人民支援下,发起平津战役。中共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总前委,领导这次战役。整个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48年11月29日到12月20日,实行战略包围,将敌分割包围在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塘沽5个据点,截断其西窜南逃的通路。第二阶段,从12月21日到1949年1月15日,我军先打两头,后取中间。12月22日,在新保安歼敌三十五军军部并两个师。24日,全歼张家口逃敌一个军部、5个师和两个骑兵旅。1949年1月15日,全歼天津守敌13万人,活捉敌警备司令陈长捷。第三阶段,从1949年1月16日到31日,在解放军的重兵威慑和政治争取下,在北平地下党和爱国民主人士的有力促进下,傅作义于1月下旬率部接受和平改编,我军于31日举行入城式,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历时64天,我军以3.9万人的伤亡,歼灭和改编敌军一个总部、一个警备司令部、3个兵团部、13个军部、50个师(内含两个骑兵旅),共52万人。至此,除大同、太原、新乡、安阳以及有意暂时保存下来的归绥(今呼和浩特)外,华北地区全部解放。 平津战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最后一个战役。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正在顺利发展时,平、津、张地区的国民党军队共60余万人,陷入了或守或逃举棋不定的状态。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及地方部队共100万人,在人民群众支援下,于1948年11月29日发起了平津战役。此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 平津战役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之一。1948年12月初至翌年1月31日,由华北和东北两大野战军在西起张家口东至塘沽、唐山,包括北平、天津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重大战役。中共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总前委,领导平津前线解放军的一切行动。解放军首先将敌分隔、包围,截断其西窜、南逃的通路;接着攻克新保安、张家口和天津,置北平守敌于绝境;最后迫使北平守敌接受和平改编。全战役共歼灭和改编敌军52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 平津战役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华北野战军在北平 (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组成总前委,林彪任书记,领导这一战役。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及地方部队共100万人,在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于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进行了平津战役。首先将敌分割包围于北平、天津、张家口、新保安、塘沽5个据点; 接着全歼新保安、张家口和天津之敌,置北平守敌于绝境;最后迫使北平国民党守军接受改编,和平解放北平。此役,除塘沽守敌5万余人由海上逃跑外,共歼灭和改编了国民党军52万多人,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地区。 平津战役解放战争时期,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在张家口、北平(今北京)、天津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性进攻作战,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战前,国民党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傅作义所部兵力为4个兵团12个军42个师连同非正规军50余万人,人民解放军参战之东北野战军12个军、1个铁道纵队和特种兵80余万人、华北军区7个纵队,1个炮兵旅共13万余人,连同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和东北军区、华北军区所属部分地方部队共100万余人。1948年11月29日发起战役。华北军区第3兵团首先向张家口外围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至12月2日,对张家口形成包围态势,12月10日,东北野战军所属41军歼敌第16军指挥所及2个师于康庄东南地区,11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歼敌第104军余部于怀来以南之横岭一带。12月21日,华北军区第2兵团共8个旅发起新保安战役,于22日全歼国民党第35军军部和2个师以及保安部队共1.6万人。23日拂晓,华北军区第3兵团指挥所属第1、第2、第6纵队及东北野战军第41军共11个旅(师),堵击和追击逃跑之张家口守军,当晚解放张家口。战至24日16时,仅以900人的伤亡,将国民党第11兵团部、第105军等部共7个师(旅)5.4万人歼灭于张家口东北西甸子、朝天洼一带。1949年1月14日10时,对天津发起总攻。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指挥第38、第39、第44、第45、第46军共22个师,连同特种兵总共34万人,附重炮538门、坦克30辆,国民党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指挥第62军、第86军等部10个师共13万人,附山炮等60余门。至15日15时全歼守军,俘陈长捷。驻北平的国民党华北“剿匪”总司令部,第4、第9兵团部及第13、第16、第31、第92、第94、第101军和重建的第35、第104军等部,共8个军25个师计25万人,陷于人民解放军的重重包围之中,经过多方工作,傅作义终于选择和平道路,于1月21日与平津前线司令部达成和平解决北平问题协议,22~31日驻北平的国民党军撤出城外,听候改编为人民解放军。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战役结束,历时64天。共计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3个兵团部、1个警备司令部,13个军部、51个师(包括战役中新建和重建的军师),连同非正规军共52.1万人,人民解放军伤亡3.9万人。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