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生态意识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生态意识

能动地反映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规律,形成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两者协调发展的系统理论和情感的总称。它正在作为新的独立的意识形式出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意识是生态意识的核心。生态伦理学是生态意识的科学表现。培养生态意识,对治理和保护生态系统,推进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


生态意识

生态意识是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变化的反思,是对现代科学发展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生态意识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也不是纯消费关系,而是协调发展,互利共生的关系。
生态意识要求不仅注意人类活动引起自然变化的近期后果,而且要特别注意它所引起的长远后果,不仅要注意这种活动引起的有利于人的变化,而且要特别注意不利于人的变化。
生态意识立足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持续发展。否定用国民生产总值这一单一的经济指标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片面发展观,确立全面发展观,用社会总产品的增加、人民生活的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提高,即 “三生指标” 体系作为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客观标准。确立 “人类的明天和今天同样重要” 的原则,不能剥夺子孙后代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发展和具有足够的资源满足自己需要的权力。因此与过去强调征服自然的观念相比,生态意识则着重对人的活动加以自觉的限制,把人类活动局限在某一历史时期生态环境许可的限度之内。
生态意识大体上包括生态论理观、生态价值观、生态法制观和生态审美观几个部分。
(1) 生态论理观。生态论理观立足人类整体和长远利益,主张人人有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谴责和抵制贪图私利和眼前利益,制造、转移污染的非道德行为。主张把人类的论理观念扩展到人与自然的关系领域中去,承认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自然物生息、存在的权利和价值,反对人类征服、主宰自然的霸道行为,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伙伴关系。
(2) 生态价值观。现代经济实际上是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的价值乃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必须运用经济杠杆保护生态财富,根据生态价值观确定各种自然资源的价值量,实行有偿占用,资源补偿,以保证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再生产的顺利实现。
(3) 生态法制观和生态审美观。
生态法制观要求借助法律的形式,强制人们的活动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调节和解决人们在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过程中发生的种种矛盾。
生态审美观则要求以审美意识为指导,引导科学技术和人类实践 “按美的规律” 创造出自然美与人工美融为一体的生态环境,防止生态环境在科学和工业力量干预下发生反自然美的畸变。

生态意识

能动地反映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相互作用规律,形成正确认识与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以及两者协调发展的系统理论和情感的总称。它正在作为新的独立的意识形式出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意识是生态意识的核心。生态伦理学是生态意识的科学表现。培养生态意识,对治理和保护生态系统,推进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有重要作用。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