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庄周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26 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期哲学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家境贫寒,曾做过管漆园的小官。后归隐不仕,楚威王曾以重金厚礼请他为相,被他拒绝。他的愿望是过一种不受约束的、自然自由的生活。现存《庄子》一书,其中一部分属于庄周本人的著作,一部分则代表了庄子后学及道家别派的思想。庄子彻底发挥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他从万物齐一的角度理解道的意义,认为万物天性不齐,在实在的意义上有差别,但万物各安天性,完全实现其天然的性、命,其价值则是“齐一”的。庄子说,“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恑憰怪,道通为一。……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用)。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道通为一”的意义,就是因任自然,任物各“自用”、“自化”,实现其天然的性、命。庄子把“道”看作绝对的“全”或整体,对它不能加上任何名言的、人为的规定。既不能说它是 “无”,又不能说它是“有”。在“非言非默”的直观状态中,才能把握到它的全体。庄子的自由观,强调人的真正自由在于因任、实现自然的性命。他认为,人为使人产生种种倒悬之苦。只有因任自然,超越人为设定的一切区别和对待——是非、人我、人物等等,才能达到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实现绝对的“逍遥”(自由)。庄子反对名言分析的认识方法,提出一种“坐忘”的方法:“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主张通过身心修养达到一种“丧耦(偶)”、“神凝”的身心合一心灵境界。庄子哲学崇尚自然、异世独立的精神对以后中国哲学乃至中国文化人格的塑造,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9 庄周战国哲学家,道家主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和无名论思想,形成了自己的是非相对之说。认为概念是静止的,概念所表达的对象是变动的,“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则其所言者,特未定也”。道是不可分割的,而概念只能把事物分割开来加以认识,无法认识“常道”,故概念无法把握客观实在。从而导致用老子的无名论反对名辩家关于名的种类的辩察分析,认为“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否认名辩的积极作用,反对儒、墨的正名思想。认为儒、墨各派互相争论,乃“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 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明”。认为惠施、公孙龙等人说“离坚白,若县富”,结果不过是徒以是非相争。若以此为求和,则天下每每因辩而大乱。因而主张“大辩不言”。认为万物均齐,事物之间无类可言,“是”即“不是”,“然”即“不然”,因此“辩有不辩”,“辩有不胜”,唯有“止辩”为宜。还提出“是非两行”的诡辩:“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其逻辑取消主义对后世影响颇大。 069 庄周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伦理思想,提出“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的一切任其自然的“抱朴”说,认为人应保持自然淳朴的本性,要“无欲”、“无情”、“无名”,“是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主张“绝仁弃义”,“以仁义易其性”,是“乱人之性”。目的是让人们无知无欲,达到其道德理想境界。在道德观上,提倡“德有所长,形有所忘”的主张,要人“安之若命”,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 的境界; 在修养方法上,主张“守性”、“坐忘”,保持心境寂静,守住自然的无知、无欲、无情的人性。提出保全自身的处世哲学,在他看来,世界是一种“无是非”的世界,并用“庖丁解牛”的寓言来说明只要采取“以无厚入有间”之术,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应付自如,达到保全自身的目的。还提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的处世之道,非常赞赏老子“人皆取先,己独取后”、“人皆取实,己独取虚”的高尚品德。庄子的伦理道德思想一方面揭露了剥削阶级道德的虚伪性,但同时否定了仁义等道德规范的社会作用。 028 庄周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哲学家、文学家。著《庄子》52篇。该书既是道家经典,也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作品大量而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说明事理,擅长于体物入微的描写,想象丰富,结构灵活,富有抒情意味,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庄子》一书中关于道家文艺理论的阐释,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强调自然天成之美,以及道家恣肆放达的人生态度,对后世也有较大影响。 庄周道教至尊之神南华真人。战国时思想家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今属河南商丘)人。曾任蒙漆园吏。著有《庄子》,发展老子道法自然之说,提倡逍遥物外,而为道家及道教所用,并被神化。唐玄宗时封为南华真人,《庄子》诏称《南华真经》。宋徽宗时封为微妙元通真君。 庄周即“庄子”。 庄周约前369—前286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杰出的散文家,道家思想的创立者之一。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县)人。他对各家学说无不涉览。司马迁说:“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周继承了老子天道无为的自然观,主张顺应自然,反对人为。他提倡“朴素”之美,认为“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天道》),反对雕琢,反对矫揉造作。这对后世苏轼等古文家推重自然天成之美,有着巨大而深刻的影响。他要求文艺必须有真情:“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渔父》)他充分肯定了情感的审美价值,对中国古代散文美学理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他还提出了“言不尽意”的看法:“大辩不言……言辩而不及”,“世之所贵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天道》),“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秋水篇》)。尽管在庄子文章中,这一思想前后有众多矛盾的地方,但对文学本性的深刻把握,是有很高的理论价值的。 庄周约前355——前275战国宋之蒙(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人。曾为漆园吏,这是其一生中唯一的官职。庄子年轻时曾学儒家,但当认识到儒家的虚伪、危害后,转而批儒。由批儒到崇道,在老子“道”的基础上发扬光大。庄子敝屣富贵、淡薄利禄的思想和老子的隐士思想相吻合,这就使庄子得以和老子并列为“老庄”而成为道家思想体系中的两座丰碑。庄子一生贫困潦倒,但精神上富有,《庄子》一书便是他全部的财产。《庄子》原有52篇,今只存32篇。庄子散文在先秦诸子中最具特色,也最有个性。《庄子》一书,“寓言十九”,他创造性地吸收神话创作的精神,虚构寓言故事以为论据,有的通篇是寓言。所以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汪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庄子又是刻画、描写物态的高手,往往寥寥数笔即可活龙活现。《庄子》散文中韵脚连绵、声调铿锵增加了文章的节奏感和音乐美。总之,庄子的散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不仅先秦诸子不可同日而语,即在后世的古典散文中亦鲜有其匹。 庄周约前369~约前286战国时代思想家、散文家。或说字子休,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漆园吏,家境贫穷。传说楚威王闻其名,以重金相迎,聘以为相,然辞而不就。他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著有《庄子》,今存33篇,间有后学之作。其文在先秦散文中成就为最,《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等构思奇诡,风格浪漫,语言参差错落,声调铿锵悦耳。文中大量的寓言尤富文学意味,“不龟手之药”、“不若相忘于江湖”、“庖丁解牛”等均为想象奇特含义隽永的名篇。他的散文衣被百代,许多文学巨匠如嵇康、李白、苏轼、曹雪芹等都深受其影响。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