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庄子注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庄子注

魏晋玄学的著作。向秀、郭象著。向秀(约227—272),字子期。河内怀(今河南武陟西南)人。“竹林七贤”之一。郭象(252—312),字子玄。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关于此书的作者,历来有两种说法。《晋书·向秀传》言:“庄周著内外数十篇,历世才士虽有观者,莫适论其旨统也。秀乃为之隐解,发明奇趣,振起玄风,读之者超然心悟,莫不自足一时也。惠帝之世,郭象又述而广之。”以为郭象在向秀注的基础上增改完成。《晋书·郭象传》称:“先是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统。向秀于旧注外而为解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惟《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其义零落。然颇有别本迁流。象为人行薄,以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点定文句而已,其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言郭象仅自注《秋水》、《至乐》二篇,改注《马蹄》一篇,其余均剽窃向注。此两说大相径庭,孰是孰非,学术界至今尚无一致结论。侯外庐赞同剽窃说,范文澜、任继愈同意《向秀传》的说法,冯友兰、汤用彤则取折衷说法,认为是向秀、郭象二人的共同著作。一般认为,郭象在向秀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的说法比较可信。
在本体论上,《庄子注》认为“无”不能生“有”。“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齐物论》注)天地万物作为“有”,虽千变万化,但不会变成“无”。“一气而万形,有变化而无死生也。”(《至乐》注)提出任何“有”都是“化尽无期”(《田子方》注),有就是“化”。“天地万物无时而不移”,“交一臂而失之,皆在冥中去矣”(《大宗师》注)。一切现象即生即灭,由此“有”就成了“无”,“玄冥者,所以名无而非无”(同上)。强调变化“皆自然,无使物然也”(《齐物论》注),“世皆新矣,而自以为故”(《大宗师》注)。万物乃“块然而自生”,反对以“无”或“道”作为宇宙本体和本源。认为天地万物的生成、变化都各自独立,互不相关,“外不资于道,内不由于己,掘然自得而独化也”(同上)。不须任何条件,“独生而无所资借”(《知北游》注)。但也指出,独立自存并非没有联系。事物之间存在着“因”,“彼此相因”是互相为“缘”,是无形的,是“玄合”。万物的各自独化而彼此相因,即成为一个“玄冥之境”。认识论上,提出知、冥二个范畴,以知指对现象的认识,以冥指对本体的直觉,“所不知者,皆性分之外也,故止于所知之内而至也”(《齐物论》注),“凡得之不由于知,乃冥也”(《知北游》注)。“至理有极,但当冥之则得其枢要也”(《徐无鬼》注)。认为感官、思维不能认识本体,本体本无差别、是非、善恶、美丑,这些全是人的认识活动附加的,只有取消认识活动,“捐聪明,弃知虑”,才能与本体融会为一,即所谓“冥”。“己犹忘之,又奚识哉!斯乃不识不知而冥乎自然。”(《天地》注)
社会伦理方面,《庄子注》否定庄子以仁义与天性相违背之观点,提出名教即自然,把儒家的纲常名教同道家的自然无为统一起来,以此论证封建等级制度的合理性。“若夫任自然而居当,则贤愚袭情,而贵贱履位,君臣上下,莫匪尔极,而天下无患矣。”(《在宥》注)“夫仁义自是人之情性,但当任之耳。”(《骈拇》注)指出圣人融会了内圣外王之道,“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逍遥游》注);“终日挥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大宗师》注)。强调无为就是“群才万品各任其事而自当其责”,并非远离社会,“拱默山林”,只要“任其自为”,“率性而动”,安于本分。宣扬在严格的名分等级制度中逍遥的人生哲学。
《庄子注》对庄子思想作了许多新的发挥,代表了魏晋玄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中国哲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其以独化论反对粗陋的神学目的论,不具体探究宇宙生成,着眼于世界统一性的探讨,对哲学思维发展起了推进作用;其援道入儒、以道解儒的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儒、道、佛三教合流。
《庄子注》版本很多,有《四部丛刊》影印明世德堂本,明《道藏》本,清郭庆藩《庄子集释》本等。近人王叔岷所作《郭象庄子注校记》采集各种版本加以校刊,可以参考。

庄子注

十卷。西晋郭象(?—312)撰。郭象字子玄,河南(今河南洛阳)人,西晋哲学家。郭象少年时有才华,明事理,常闲居在家,以文论自娱,后曾官至黄门侍郎、太傅主簿。郭象好老庄之学,善于清谈,《晋书·郭象传》载有“听象语,如悬河泻水,注而不竭”之赞语。郭象的著作除《庄子注》外,均已佚失。《庄子注》,又称《南华真经》、《庄子郭象注》、《庄子郭注》,是郭象在前人向秀研究《庄子》的基础上而作,故有郭象窃向秀遗作之嫌和“向郭二庄”之称谓。汉儒注释《庄子》者,虽有数十家之多,但都未能究其旨意、明其要领。魏晋之际哲学家向秀在《庄子》的旧注之外而解其义,“妙演奇致,大畅玄风”(《晋书·郭象传》)。郭象参照别本,对向秀所注《庄子》广而述之,进一步阐释和发挥老庄思想,提出“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而源流深长”(《庄子注序》)的观点。他主张自然与名教统一,儒道合一,认为万物自生自化、互不相关、各任其性就是“逍遥”,“君臣上下”也都是出于“天理自然”,所以不能因“逍遥”而违背“名教”。他否定“无能生有”说,认为“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庄子·齐物论注》)。郭象的《庄子注》对后世研究《庄子》影响颇深,虽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评品不一,但研究《庄子》大都用或引郭注。唐成玄英依郭注作《南华真经注疏》,宋至明,皆有郭注之迹可寻,清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都常引郭注释解《庄子》文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学术界共识的整合,许多注释《庄子》的卷本都被淘汰,而郭象所注《庄子》犹存,可见其在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现存宋刻巾箱大字本,明刻白口本,清《四库全书》本。明《六子全书》本、民国年间的《续古逸书》本、民国年间影印和缩印《四部丛刊》本,皆题《南华真经》。清《子书二十二种》本、《二十二子》本,皆题《庄子》。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