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延安市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延安市

在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上,延河中游,1937-1947年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革命圣地。现在这里建有延安革命纪念馆,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等革命旧址100多处宝塔山和延河大桥构成的画面令人备感亲切,游历其间,如同走进了中国革命史的画卷之中。
延安有铁路和纵横交错的公路连接省内外各地,是陕北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工业有电力、机械、化肥、纺织等。农产品有小麦、黍、玉米,特产有甘草、五加皮。名胜众多,有革命纪念地及环城三山、万佛洞等。

延安市

位于陕西省北部,延河中游。市内群山环峙,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1937年设市,面积3353平方公里,人口28万。1937年至1947年为中共中央所在地,有“革命摇篮”之称。是陕北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建有革命纪念馆。市南120公里处,有黄帝陵。

延安市

陕西省地级市,历史名城,革命圣地。总面积37030km2,市区面积3541km2。2000年总人口196.64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0.98万;市区人口34.0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3.94万。全市国内生产总值97.82亿元,人均4974元。工业总产值96.98亿元。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油274.8万t,原煤627.6万t,卷烟15.3万箱,发电量4.15亿kW·h(1998)。有耕地25.64万hm2,农业总产值35.23亿元。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60.6万t,油料1.61万t,水果46.78万t,肉类4.63万t,奶类0.19万t,禽蛋1.36万t。陕北交通枢纽,公路通车里程4498.9km,铁路客运量35万人次,货运量258万t;公路客运量629万人次,货运量577万t。有延安大学1所,在校学生6020人。城市建成区面积21km2。市区铺装道路长118km,面积140万m2,公交营运车辆146辆,年客运总数4759万人次。自来水日生产能力3.3万t,年供水总量1164万t,园林绿地面积1059hm2。1937~1947年间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革命旧址达350余处,其中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南泥湾、陕甘宁边区政府旧址等6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央党校、抗大、鲁艺、新华总社、解放日报社、中央印刷厂等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塔山上的唐代9层古塔,高44m,为延安市区的标志。

延安市

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中部,延河中游,延安地区行政公署所在地。东临延长,西靠安塞,南与甘泉、富县、宜川毗邻,北与子长、延川接壤。南北长96公里,东西宽50公里,面积355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32万亩。属丘陵河谷地貌,地势西北、西南部高,中部隆起,向东倾斜。境内山丘密布,沟谷纵横,川道较为开阔平坦。海拔最高1525米,最低860米,市区海拔957.6米。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春季多风,夏季温热,秋季多雨,冬季干寒。年平均气温10.2℃,极端最高气温39.7℃,极端最低气温—25.4℃。年日照2503.4小时,无霜期172天。年降水量557.7毫米,60%以上集中在7、8、9月,相对湿度65%。有天然次生林163万亩,分布在南部丘陵区,木材蓄积量308万立方米。优良树种有辽东栎、山杨、桦木、侧伯、油松、山桃、山杏、山楂、沙棘等。人工造林保存面积75.13万亩,其中经济林22.49万亩,盛产苹果、梨、桃、杏、葡萄、核桃,尤以苹果和水密桃最佳。苹果面积18.96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4.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986年被中央绿化委员会和国务院“三北”防护林建设领导小组,及国家林业部授予“全国绿化先进单位”和“三北防护林建设一期工程先进单位”称号。中草药180多种,以甘草、五加皮、寄生、牛蒡子、柴胡为主。煤炭储蓄约5000万吨,主要分布在东北川一带,全部为烟煤,发热量较高。石油总储量约4845万吨,主要分布在东北川与河庄坪、麻洞川、临镇一带。石灰石储量约100多万吨。红、白砂石储量180多万吨,紫砂土约570万吨。地表水资源25423万立方米,地下水年开采量505万立方米。境内水系主要有延河、汾川河,均系黄河一级支流,年径流总量为10175万立方米。延河横贯本市中部,境内流长62公里。全市常住人口30.3万,其中农业人口18.99万,占62%。境内居民以汉族为主,回、满、蒙、藏、苗、壮、侗、朝鲜、土家、维吾尔等10个少数民族仅200多人。辖临镇、南泥湾、李家渠、姚店、甘谷驿、青化砭、蟠龙7个镇,官庄、麻洞川、松树林、柳林、万花山、枣园、河庄坪、桥儿沟、川口、碾庄、冯庄、丁庄、梁村、张坪、下坪、贯屯、元龙寺17个乡和南市、凤凰山、宝塔山3个街道办事处,共558个行政村,61个城镇居民委员会。延安以境内延水及安宁之意得名。原名肤施县,1937年中共中央进驻后,取原“延安府”名,改肤施县为延安市。延安历史悠久,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部落居住。公元前11世纪,延安就是周人活动的重要地区,春秋时为白翟部族。公元前221年,秦在此设高奴县。楚汉之际,项羽在延安一带立翟国,建都高奴。刘邦灭翟国后,复设高奴县。北魏设临真、广武、沃野3县。隋大业三年(607)始设肤施县,历经唐、宋、元、明、清1300余年。1936年12月24日解放,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进驻,同年2月改肤施县为延安市和延安县。1942年2月延安市并入延安县,1972年3月又分设延安县和延安市,1975年8月16日,延安县并入延安市。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发祥地和1982年国务院正式批准的全国文化名城之一。历属边陲要地,文物古迹众多。市内有文化遗址10处,古建筑3处,古墓葬和石窟各6处。延安宝塔建于唐代(776—778),高9层,44米,塔旁有明崇祯年间铸造的洪钟一口。登塔可俯瞰延安全景。清凉山万佛寺是延安地区4大石窟之一,有大小雕像万余尊。位于甘谷驿唐坪村的琉璃塔,建于明朝(1629),塔高7层,6.2米,是目前陕西省唯一保存完整的琉璃类塔。该塔已于1984年迁往城内清凉山。位于城西南20公里的万花山,据传巾国英雄花木兰曾在此居住。现有“木兰跑马梁”、“木兰陵园”和人工湖,是延安城区游览胜地。城南七里铺的杜公祠和清凉山上的范公祠均已修葺一新。延安是闻名世界的革命圣地,从1937年1月到1947年3月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总后方,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战斗过10多个春秋。现存革命旧址140处,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有凤凰山、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南泥湾等16处。名优土特产品和风味名吃主要有小米、甲级延安香烟、米酒和油糕。小米营养丰富,含有丰富的色氨酸和蛋氨酸。甲级延安香烟丝金黄,香味浓郁,产品畅销全国8个省市。米酒色泽黄亮,气味芬香,营养丰富,具有消腻、暖胃和增进食欲的功能。油糕色泽红黄,外脆内绵,味香可口,是陕北群众逢年过节和婚礼祝寿的待客食品。延安有数千年的农业发展历史,土壤主要为黄绵土,土质软绵,土层深厚,较耐旱涝,保墒保肥性能良好,适种作物广。另有黑壮土、川道淤土、水稻土、盐碱土、胶泥土等零星分布。境内库容在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有孙台、胜利、向阳3个,灌溉面积在1000亩以上的渠道有延惠、胜利、幸福3条。共有水田3322亩,水浇地4.08万亩,川台地10万多亩。粮食作物有玉米、糜谷、荞麦、豆类、小麦和薯类。经济作物以烤烟、小麻为主,瓜菜次之。199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8340万公斤,农村人均产粮456公斤。农业机械总动力83.9万千瓦。苹果是延安的主要林果产品,具有含糖量高、色泽鲜艳、香味浓郁、硬度、水分适口、耐贮藏等特点,在国家历届品评会上均名列前矛,销往山西、内蒙、宁夏、广东等地,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全市现有苹果面积18.95万亩,年产量783.6万公斤。烤烟3.04万亩,产量345.7万公斤。行销云南、河北、山东等省。全市共有工业企业884个,其中中央属3个,省属2个,地属22个,市属855个。市属企业中,全民工业30个,集体工业9个,城市街道与个体工业65个,乡镇工业751个。共有职工1.6万人。形成石油、煤炭、钢铁、化工、电力、机械、卷烟、纺织、工艺美术、食品、塑料、造纸、陶瓷、建材、服装等工业门类。年工业总产值34834万元,利税总额10803万元。乡镇工业产值1509万元,占市属工业产值的35%。胶沾牛面男鞋、线缝牛面男鞋、地膜获国家轻工部行评B级产品,紫砂系列产品获“七·五”全国星火计划博览会金质奖、全国发明新产品开发奖。原煤、原油、地毯等产品远销欧、美、日及东南亚诸国。延安是陕北交通、通讯中心。有直达北京、太原、西安和榆林的班机,西(安)延(安)铁路开通,公路干线13条与内蒙、宁夏、甘肃、山西等省、自治区和西安、榆林等地相连,全市通车里程600公里。城区有公共汽车16路。全市有邮电局、所18个,邮程2255公里。5000门程控电话,可与世界100多个国家通话。邮电业务总量394万元,报刊发行量824万份。全市有商业网点1466个,从业人员10358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8亿元。市内有高等学校3所,教师505人,在校学生3288人;中专、技工学校6所,教师298人,学生3345人;普通中学和农职中学32所,教师1077人,学生1.1万人;小学527所,教师2031人,学生3.6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98%。全市区有科技人员2384人,其中中级技术职称以上人员489人。市内建有剧院、电影院、文化馆、艺术馆、科技馆、图书馆、体育馆、体育场、职工俱乐部、军人俱乐部等文化体育设施。市图书馆藏书15万册。有卫生机构117个,医院33个,卫生技术人员1452人,医生689人。床位2320张,全市有较大宾馆、饭店、招待所15个,床位3426张,年接待中外宾客30万余人次。


1990年,全市社会总产值为68996万元,国民生产总值为39517万元,国民总收入34626万元,财政收入1664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18.45元,职工年平均工资2013元。

延安市

陕西省辖市。位于陕北高原,延河之滨,周围宝塔山、凤凰山、清凉山环峙,是一座历史军事、政治重镇,又是一座文化名城。1937年~1947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八路军总部、陕甘宁边区政府驻此。
春秋为白翟部落居地。秦置高奴县,属上郡,西晋末郡县俱废。北魏为东夏州偏城郡广武、沃野县地;西魏废帝时改东夏州曰延州,仍为广武、沃野县地。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偏城郡;大业三年(607年)改延州为延安郡,并移肤施县与郡同治今延安城。唐改延安郡为延州。宋元祐四年(1089年)升为延安府,金改名鄜延路。元名延安路。明清为延安府。州、路、府皆治肤施县城(即今延安城)。1913年裁府存肤施县。1937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进驻肤施县城,废肤施县,以城区及近郊置延安市。1949年撤销延安市建制,迁延安县治延安城。1972年析延安县复置延安市,1975年裁县入市。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1: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