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延安文艺座谈会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延安文艺座谈会yanan wenyi zuotanhui1942年5月由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延安召开的一次文艺座谈会。毛泽东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在延安邀集文艺工作者举行的座谈会。这是当时整风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文艺队伍是革命的,他们当中不少人曾遭受过反革命势力的压迫和摧残,不少人曾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过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们从国统区来到延安和各个抗日民主根据地,怀着满腔热血,背负民族希望,初步实现了“和八路军新四军及工人农民的结合”,写出了不少洋溢着革命热情的好作品,达到了为抗日战争服务的目的。但是,由于文艺工作者大都是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他们本身存在固有弱点,使得革命文艺运动存在着一些始终没有彻底解决的问题。到了一定时期,这些问题便会明显地暴露出来。延安文艺座谈会正是这一定时期召开的。1942年5月2日开始,5月23日结束,约有七八十人参加,会议共举行了三次。与会的文艺工作者回顾了五四运动以来文艺工作的历史教训和经验,联系延安文艺界的思想和创作实际,进行了检查、讨论和批判。毛泽东、朱德等中央领导人曾到会讲话。毛泽东在第一次会议上说明了开会的目的与要求,提出了文艺工作者的立场、态度、工作对象、工作和学习等问题,动员大家各抒己见。在第三次会议上,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群众,文艺与生活,作家与群众,普及与提高,文化遗产的批判与继承、文艺批评的政治标准与艺术标准,文艺界的统一战线等问题。这两次讲话便是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的这篇讲话揭开了中国文艺运动史上的新篇章,它长时期内成为中国共产党制定文艺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会议的召开,使文艺界的整风运动得到深入开展,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写出了一批反映工农兵生活的文艺作品。 延安文艺座谈会1942年5月2日至5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邀集文艺工作者近百人,在延安召开了文艺座谈会。毛泽东同志亲自主持会议,并发表了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讲话》围绕文艺为群众和如何为群众这两个中心问题,总结了“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解决了一系列重大的文艺理论与文艺政策问题,对促进广大文艺工作者世界观的转变、加速新文学的民族化、大众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座谈会后,各根据地的作家、艺术工作者,反复学习和自觉贯彻《讲话》精神,端正了文艺思想,深入工农兵的实际斗争,运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反映新的生活,表现新的主题,塑造新的人物,出现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兄妹开荒》、《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暴风骤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吕梁英雄传》、《新儿女英雄传》等许多脍炙人口、流传久远的优秀作品,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开创了新的一页。 延安文艺座谈会延安整风运动中,为促使文艺工作者克服非无产阶级思想,树立无产阶级思想而于1942年5月2日至23日召开的一次座谈会。这次会议围绕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 作家、艺术家的立场观点、方法问题;文艺与抗战及政治的关系问题;作家、艺术家要不要深入生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23日,毛泽东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联系“五四”以来革命文艺运动的经验,从马列主义理论高度,深刻地阐明了革命文艺和整个革命运动的关系问题,系统地回答了现代文艺运动的许多有争论的问题,确定了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次座谈会对延安文艺界的整风运动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