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三制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三制Sansanzhi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建设上所实行的政策。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 规定了抗日民主政权中人员分配的原则, 即在参议会和政府里, 代表工人和贫农的共产党员, 代表小资产阶级的进步分子, 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中间分子, 各占三分之一的名额。人们将此原则习称为 “三三制”。“三三制”原则的规定, 既保证了共产党在政权中的领导地位, 又团结了广大群众。此原则公布后,陕甘宁边区政府于1941年2月按这一原则率先进行了改选。此后, 其他各根据地也相继进行了改选,建立了三三制政权。“三三制”的实行,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对克服困难坚持抗战起了重要作用。 三三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机关(包括参议会和政府)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一项政策。中国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在政权机构中,人数各占1/3。在基层政权机构中,人员的比例各酌情变动,以防止地主豪绅把持政权。毛泽东《团结到底》:“共产党员在敌人后方消灭敌伪政权建立抗日政权之时,应该采取我党中央所决定的‘三三制’,不论政府人员中或民意机关中,共产党员只占1/3,而使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2/3。” 三三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上采取的制度。政权机关领导成员名额分配上,共产党员占1/3,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居于领导地位;非党进步人士占1/3,代表广大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占1/3,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体现了我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对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和团结抗日起了积极作用。 三三制从1940年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解放区政权实行的在人员分配上,共产党员、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的制度。它保证了党的领导,增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 三三制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了贯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于1940年3月6日发出《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规定在抗日根据地政权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即共产党员占1/3;左派进步分子占1/3;中间分子及其他分子占1/3。并规定三三制政权的原则必须保证共产党员在质量上具有优越的条件。1941年2月,陕甘宁边区率先实行三三制,随后其它抗日根据地也相继建立了三三制政权。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