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建安七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348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㻛和刘桢七人。因曹丕《典论·论文》曾以此七人并举,且予以赞扬。又以同居邺中,故亦称“邺中七子”。 建安七子jian’an qizi汉末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七子”之称,出于曹丕《典论·论文》,指孔融(字文举)、陈琳(字孔璋)、王粲(字仲宣)、徐干(字伟长)、阮瑀(字元瑜)、应玚(字德琏)、刘桢(字公干)七人。这七人大体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以外的优秀作家,后世称为建安七子。其中孔融年辈较高,因政治上与曹操有矛盾而被杀。曹丕爱其文章,曾悬赏征募。他的散文《论盛孝章书》、《荐弥衡表》较有名。其余六人都依附于曹氏,王粲任过侍中,陈琳、阮瑀为曹操掌书记。王粲、徐干、陈琳、应玚、刘桢等人与曹丕关系密切。曹丕在《典论·论文》、《与吴质书》中曾评论诸子文章的不同特色。其中王粲成就最高,兼善诗、赋。陈琳、阮瑀以章表书记闻名当时。刘桢的五言诗“妙绝时人”,气势高峻,代表作为《赠从弟》三首。徐干、应玚皆能作诗、赋。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概括建安文学的时代特色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这也说明了建安七子部分诗文慷慨多气的共同风格。他们的诗歌以五言诗为主,形成了当时诗坛五言诗繁盛的局面。 建安七子Jianan qizi建安七子是汉献帝建安年间孔融(153—208)、王粲(177—215)、陈琳(?—217)、刘桢(?—217)、徐幹(170—217)、阮瑀(?—212)和应㻛(生卒年不详)这七位优秀诗人的合称。“七子”之说,始于曹丕的《典论·论文》。七子都生活于汉末的社会大动乱之中,前期多困顿失意,后期都先后依附于曹操,并且除孔融外,都是邺下文人集团的骨干成员。他们的创作,虽不免有清客、帮闲之习气,但总体而论,仍是积极健康的内容和慷慨悲凉的风格占主导地位。七子经历不同,个性有别,文学成就及风格各有特色。孔融字文举,鲁国(今山东省曲阜市)人。曾任北海相、少府等职。因不满曹操奸诈,经常与曹操捣乱,后被构罪杀害。孔融能诗能文,长于奏议、书札,《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等为名作。其文气势壮伟,辞锋锐利,放言无忌,通脱处不亚于曹操,有《孔北海集》传世。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省金乡县)人。幼时才名卓著,前期依附刘表,不受重用,归曹后官至侍中。他以诗、赋见称。《七哀诗》三首、《登楼赋》等为代表作。其作品长于抒情,刘勰称其为“七子之冠冕”。有《王侍中集》传世。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省淮安县)人。曾为袁绍掌书记。诗、文、赋兼能;而长于公牍文书。其诗以《饮马长城窟行》为代表作,有《陈记室集》传世。刘桢字公幹,东平(今山东省)人。归曹后任丞相掾。其五言诗成就较高,风格遒劲,与曹植并称“曹刘”。有《刘公幹集》传世。徐幹字伟长,北海(今山东省昌乐县)人。能诗能赋,有《徐伟长集》传世。阮瑀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省)人。诗文皆能,长于章表书记,有《阮元瑜集》传世。应玚字德琏,汝南(今河南省)人。诗、赋皆能,其作品与其弟休琏合为《应德琏休琏集》。七子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文学的主力军,对建安文学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文人五言诗、抒情小赋和散文的发展史上,均有不可磨灭的地位。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七个文学家: 孔融(字文举)、陈琳(字孔璋)、王粲(字仲宣)、徐干(字伟长)、阮瑀(字元瑜)、应王玚(字德琏)、刘桢(字公干)。因曹丕《典论·论文》曾以此七人并举,且予以赞扬,故有“建安七子” 之称。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作家孔融、陈琳、王粲、徐幹、阮瑀、应瑒、刘桢七人。“七子”之称最早见于曹丕《典论·论文》:“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又因同居邺中,故又称“邺中七子”。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瑒和刘桢7位文学家的合称。他们才华横溢,以诗文显赫当世。“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著作,原集都已佚。清代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建安七子指汉末建安时期的7位作家。他们是: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陈琳(?~217)字孔璋,广陵(今江苏扬州)人;王粲(177~217)字仲宣,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人;徐干(171~218)字伟长,北海剧县(今山东昌乐)人;阮瑀(约165~212)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人;应玚(?~217)字德琏,汝南(今河南)人;刘桢(?~217)字公干,东平(今山东)人。“七子”之称出于曹丕《典论·论文》,又因同居邺中(今河南安阳),亦称“邺中七子”。他们生活于汉末动乱年代,有的还经历过困苦的生活,又都有一定的抱负,故其作品反映了社会的动乱现实和人民流离失所的痛苦,体现了要求国家统一的愿望,情调慷慨,语言刚健,和曹氏父子等其他作家一道,开创了著名的建安风骨。七子中以王粲成就最高。 建安七子建安年间(196—220)七位文学家的合称。最早提出“七子”之说的是曹丕。他在《典论·论文》中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场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建安七子”中,孔融、王粲、徐干、刘桢四人均系山东人。“七子”的创作各有个性,各有独特的风貌。孔融长于散文,作品造语遒劲、议论尖锐。王粲诗、赋、散文“兼善”,是“七子”中成就最高的作家,其作品抒情性强。徐干善辞赋,曹丕说它“辞义典雅,足传于后。”刘桢长于诗歌,所作气势高峻,格调苍凉。其余三位,亦各有特色。“七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他们与“三曹”一起,构成建安作家的主力军。他们对于诗、赋、散文的发展,都曾作出过贡献。“七子”著作,原集皆已佚,今独存徐干的政治伦理专论《中论》。明张溥辑有《孔少府集》、《王侍中集》、《陈记室集》、《阮元瑜集》、《刘公干集》、《应德琏集》,收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清杨逢辰辑有《建安七子集》。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