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不朽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041 三不朽古代伦理命题。不朽指对人的某种事迹所表现的高尚精神产生的虽久不废,永不磨灭的一种情感。三不朽由鲁大夫叔孙豹提出,“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左传·襄公二十四年》)。首要的不朽是立德,即具备高尚的品德,可为后世效法;其次是立功,即为国为民立下赫赫战功,显著政绩,永远为人民所怀念;第三是立言,即言词义伟,卓绝一世,新颖独到,含有真理,虽久不废。叔孙豹同时指出世不绝祀和禄之大者,不能算作不朽。 三不朽Sanbuxiu中国古代提倡的一种道德品质和价值观。指“立德、立功、立言”的总称。出自《春秋左氏传·襄公二十四年》。鲁国大夫孙叔豹在与来访的晋国贵族范宣子谈话时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其它的诸如“世不绝祀”、“禄之大者”都算不得“不朽”。在这种价值观看来,一个人要想永垂不朽,名传后世,最根本的是“立德”,树立高尚的品行操守,一举一动都成为子孙后代的楷模;其次是“立功”,为国家民族利益和人民大众幸福建功立业,奋斗不息;第三是“立言”,为后人留下不朽著作,即在思想理论和文化教育上创造革新,开启民智。做到了这三点,就可以名垂青史,为后人所敬仰。如果只有显赫的家族,世代都拥有高官厚禄,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转瞬即逝,根本不可能永垂不朽。“三不朽”把立德放在首位,反映了中华民族历来重德的优良传统。“三不朽”的思想内容一直被各个朝代所推崇和标榜,既培养了许多封建制度的忠臣义士,也陶冶了无数为民族利益和人类进步事业而献身的志士仁人。直到今天,仍有一定进步意义。 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 三不朽谓立德、立功、立言。三者经久不废,故曰不朽。春秋时期流行于社会上的一种价值观,语出《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鲁国大夫叔孙豹对晋国贵族范宣子的谈话:“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三不朽。”叔孙豹还指出, “也不绝祀”、“禄之大者”,都算不上“不朽”。立德,即以高尚的品德,为后世所效法;立功,即能为国为民立下显赫的功劳;立言,即提出有补世道的嘉言美语,此“三不朽”思想,对后影响颇大。宋·杨万里《跋写真刘敏叔八君子图》诗:“古人三不朽,诸老一一中。”清·魏源曾提出过“立德、立功、立言、立节”的“四不朽”说,是对“三不朽”思想的补充。魏源一面批评了“杂霸为功,意气为节、文词为言”,认为这样的功、节、言不符合道德,同时又批评了道学家们脱离了功、节、言空谈道德。指出:“君子之言,有德之言也;君子之功,有体之用也;君子之节,仁者之勇也。”(《默觚·学篇》)他主张将道德与功、言、节统一起来。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