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道书
清代批评宋明理学的著作。三卷。清代费密著。费密(1623—1699),字此度,号燕峰。四川新繁(今属四川成都市)人。十岁,其父即为他讲《通鉴》。二十八岁时偕父母从四川迁至陕西,再迁至江苏扬州。此后潜心于学术,一生著述甚丰。但大都佚失。民国年间,成都唐鸿学将费密遗留的著作收集整理,并经过校刊,于庚申年(1920)刻印《费氏遗书三种》,收入怡兰堂丛书,《弘道书》即其中之一。主旨在说明儒家文、行、忠、信四教并非“高远绝伦杳渺难知之微妙”,它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兵农礼乐中。
《弘道书》倡中实之道,反对宋明理学的空谈心性和崇向虚无,认为“自魏晋,老氏之说始入于儒,吾道杂乱之所由起、浮虚之所由出也……朱陆异同之辨起矣。王程朱陆之说再倡,学皆谈性命神化为闻道,以治天下国家为绪余”(《圣门定旨两变序记》)。所谓“中”就是指“通诸四民”,即言论和行动都必须以农、工、商、士“四民”所“皆通”“共识”为标准。所谓“实”就是指见诸日用常行,即体现为常行之实事。“通诸四民之谓中,信诸一己之谓偏,见诸日用常行之谓实,故为性命恍忽之谓浮”(《述道》),佛道杂入理学是产生“浮虚”的根本原因。并指斥空谈心性导致国家积弱以至亡国。“宋遂卑弱不堪,令人痛哭,皆诸儒矜高自大,鄙下实事,流入佛老,专喜静坐而谈心性,全不修当务,不以行要务。”(《原教》)
与中实之道相对应,《弘道书》主张“通人事以致用”(《圣门定旨两变序记》),反对脱离实际,死读书作八股文的书呆子。“舍实事而传空文,必入虚浮幽寂矣。”(《吾述道》)读书的目的应在实用,发议论必须本诸事实,这样才能“修之有益于身,言之有益于人,行之有益于事,仕则有益于国,处则有益于家”(《原教》)。
发掘和论证古代经书中所载的圣门之道的演变脉络,打破程朱的道统论,也是《弘道书》的重要思想之一。道统论支配了宋以后几百年的思想界,《弘道书》对程朱道统予以否定,只主张“从古经旧注发明吾道”(《题辞》)。而道统之说孔子在任何书中都未曾讲过,“不特孔子未言,七十子亦未言,七十子门人亦未言,百余岁后孟轲、荀卿诸儒亦未言……流传至南宋,遂私立道统”(《统典论》)。程朱道统理论是“圣门所无,源于二氏,假托今文以行者也”(《祖述宪章表》)。在否定旧道统的同时,《弘道书》提出新的“道脉论”。所谓“道脉论”,是以上古帝王为首,“万世帝王传焉”,而“公卿用之”,“学者守之”,其中的“道”与现实人生有广泛的联系。这和宋明理学家静坐空谈的那个“道”是截然不同的。但“道脉论”主体是帝王将相,并把治乱的希望寄托于帝王将相。
在义利之辩问题上,《弘道书》反对宋明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充分肯定人欲的合理性,提出“欲不可禁”。认为“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众人如是也,贤哲亦未尝不如是也”(《统典论》)。反对把义理与人欲割裂开来,以义理扼杀人欲。但也不主张纵欲,认为“欲不可纵,亦不可禁者也。不可禁而强禁之,则人不从。遂不禁任其纵,则风俗日溃”(同上)。
《弘道书》所表述的学术思想与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及批判理学的思潮是相吻合的。
收入《费氏遗书三种》,1920年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