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张九成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张九成1092—1159南宋绍兴二年(1132)壬子科状元。其先开封人,徙居钱塘(今浙江杭州),字子韶,自号无垢居士,又号横浦居士。八岁能默诵六经,十岁擅文称雄,乡贡入太学,从杨时学。其殿试对策力陈“去谗、节欲、远佞、防奸,皆中兴之本”,忠愤激发,无所顾惮。杨时赞扬说:“廷对自中兴以来未之有,非刚大之气,不为得丧回屈,不能为也。”高宗亲擢为第一。初授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赵鼎为相,荐为太常博士,改著作佐郎,迁著作郎。后又为权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因反对与金人议和,触怒秦桧,谪守邵州。后提点江州太平观,与僧宗杲多有往来。秦桧令谏官论其与宗杲谤讪朝政,再谪居南安军(今江西大余)。在南安军十四年,闭门读书,研究理学。绍兴二十五年(1155),秦桧死,起知温州。研思经学,多有训解,然早与学佛者游,多受佛学影响。卒谥文忠。著有《孟子传》、《横浦集》等。 张九成1092—1159两宋之际学者。字子韶。号横浦居士,亦称无垢居士。钱塘(今属浙江)人。绍兴2年(1132)进士。官至礼部侍郎。曾因反对议和被谪南安军(今属江西)10余年。卒赠太师,封崇国公,谥文忠。著有《横浦文集》、《横浦心传》等。张九成师从杨时,而又好佛学。其伦理思想以封建的伦理纲常为永恒天理,认为生活日用“皆仁义礼智之发见处”(《孟子传·公孙丑上》),故而人们的一切言行都必须自觉遵守封建的伦理道德。宣扬佛教的善恶报应说,说“为善者常受福,为利者常受祸”(《横浦日新》),以此劝导人们行善。特别强调“仁”的重要,认为“仁体从来大似天”(《横浦心传》)、“仁乃圣门第一语”(《横浦文集·答徐得一》),但又以佛学来解释仁学,认为“仁即是觉,觉即是心。因心生觉,因觉有仁”(《宋元学案·横浦学案》)。在道德修养论上,认为要认识并按天理行事,就必须克除人欲。其基本工夫就是格物致知。格物即是穷理,亦即“穷一心之理以通天下之理,穷一事之理以通万事之理”(《横浦文集·重建赣州学记》),而“穷则知至、意诚、心正、身修、家齐、国治、天下平矣”(《孟子传·告子下》)。重视“慎独”的作用,认为这也是达到圣人境界的重要工夫。张九成的伦理思想对陆九渊的心学颇有影响,是二程理学转向陆九渊心学的重要一环。 |
随便看 |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