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理论
美国的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斯金纳在他的代表作 《有机体的行为》 (1938) 一书中,提出了一种 “操作条件” 反射理论,他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有利时,这种行为就会在以后重复出现; 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在以后就会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正强化或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因此,强化理论也叫行为修正理论。它通常用 “刺激—反应” 的公式来表示。
斯金纳所倡导的强化理论是以学习的强化原则为基础的理解和修正人们的行为的一种理论。所谓强化,从其最基本的形式来讲,指的是对一种行为的肯定或否定的后果 (报酬或惩罚),它至少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这种行为在今后是否会重复发生。
强化理论的依据是强化刺激以加强记忆的一些学习原则。它具体运用的一些行为原则如下:
(1) 经过强化的行为趋向于重复发生。所谓强化因素就是会使某种行为在将来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加的任何一种 “后果”。例如,当某种行为的后果是受人称赞时,就增加了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2) 在激励一个人按某种特定方式做工作时,报酬 (正强化) 比惩罚 (负强化) 更有效,因此,要以正面的报酬为主,并针对各人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的报酬。同时,必要时也要对不良的行为给以惩罚,做到奖惩结合,以奖为主。
(3) 所期望取得的工作成绩应予以明确规定和表述。只有当行为和目标明确而具体时,才能对行为的绩效予以衡量并付给报酬。同时,报酬应该循着所期望的行为目标的方向来付给。对所谓连续接近目标付给报酬,可以保证一个人能持续地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行为修正技术通常提供一种分等级的 “强化进度表”,人们可以据此从他们目前所处的地位 (他们行为的基线) 持续地向行为的目标前进。从企业拟定目标来讲,既要制定一个切合实际的总目标,又要把这个总目标分解成一些阶段性的分目标。在完成每一阶段性的分目标以后,即予以正强化,促使逐步实现总目标。为取得更好的效果,报酬 (强化) 应该在期望予以强化的行为发生以后尽快地提供。
(4) 强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对工作成绩的反馈。一个人在作了某种行为以后,即使很简单的反馈,如领导者表示已注意到他作了这种行为,也能起正强化作用。如果没有反馈,如领导者对这种行为忽视而不予注意,这种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就会减小以至消失。所以,必须用及时反馈作为一种强化手段。
(5) 应明确区分训练的需要和激励(强化) 的需要。这两者经常被人混淆,以致使得激励未能取得成功。这或者是由于职工缺乏训练,或者由于激励太小,以使训练没有取得效果。所以,为了取得良好的效果,既要多注意训练,又要使激励达到一定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