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徐特立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064 徐特立1877—1968

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湖南长沙人。9岁入私塾,15岁辍学。1895年开始在本乡设馆教书。1905年考入长沙宁乡师范。1906—1910年在长沙周南女校任教。1910年春到上海入江苏创办的单级小学教师训练班,后东渡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仍在周南学校教书,创办《周南教育》周刊。辛亥革命后曾任湖南教育司科长。1912年任长沙师范校长。1913年创办五美小学。同时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兼任教育实习主任。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并到比利时、德国考察教育。1924年回国,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1927年春参加湖南农民协会,担任教育科长,兼农村师范附设农运讲习所主任,又加入国民党左派,任长沙市党部工农部部长,大革命失败时参加中国共产党,投身“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赴苏联在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到江西中央苏区,历任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代理部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等职,创办革命教育。1934年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担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1940年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被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中共第七、第八届中央委员。办教育,重实际重创造,常讲“实际第一,书本第二”。提出过一套群众路线的识字方法;典、显、浅的教学原则;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强调教师必须教书又教人,“我们的教学就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的”。主要著作有《徐特立教育文集》、《徐特立文集》。

徐特立1877—1968Xu Teli

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湖南省长沙县人。幼时家境贫穷,仅读过六年私塾。1895年做了塾师,开始教书生涯。1905年投考周震麟先生创办的“宁乡师范”,从此投身民主革命。1905年,“师范班”结业后,创办了“梨江高等小学堂”,专门招收农民子弟入学。1910年赴日本考察教育。辛亥革命后,曾任一个月湖南临时议会副会长,之后又回到教育界。这期间,他曾任善化县第一高等小学堂校长,创建了长沙师范学校、五美高级小学校、周南女学等。“五四”运动期间,因积极响应新文化运动被通缉,被迫离开长沙,乘船去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回国,创办长沙女子师范、长沙师范和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一年,年底到达中央苏区江西瑞金,投身革命后仍继续办教育。1934年,他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任教育部长,继续搞教育工作。他创办了延安自然科学院,参加创办鲁迅艺术学院,其间担任中宣部部长、科学院院长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亲自撰写不少教育方面的文章,现有《徐特立教育文集》、《徐特立教育思想讲座》等书,可供学习研究。
徐特立的一生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教育理论和经验。他强调教书必须又教人。在教学方法上,他对注入式和启发式持辩证地分析态度,他主张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实践,注意手脑并用。

徐特立1877—1968


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原名懋恂,又名立华,湖南长沙县人。早年受《民报》等革命刊物的影响,思想上由相信康有为的变法维新转为拥护孙中山的革命学说,辛亥革命爆发后,他是湖南最早的响应者之一。在当时教育救国论思想的影响下,提出发展平民教育,1912年创办了长沙师范学校,为便于家乡的农民子弟上学,还创办了五美高级小学。1913年至1918年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1924年回国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在社会实践中,他逐渐感到教育救国的路行不通,进而投入到农民运动中,在省农民协会任教育科科长兼农村师范附设农运讲习所主任。1927年春加入中国国民党,任长沙市党部工农部部长。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屠杀,革命处于低潮时,他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到达江西中央苏区,任中央教育人民委员部副部长,代理部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等职。他从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因陋就简,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中学、列宁师范学校、农业学校,并亲自组织人编写教材,促进了苏区教育事业的发展。1934年他年过半百,却仍以惊人的毅力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两万五千里长征。1937年,徐特立任八路军驻长沙办事处主任。1940年回延安出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自然科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在全国一届政协会议上被选为人民政府委员,其后连续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在中国共产党第七、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著作有:《徐特立教育文集》、《徐特立文集》等。

徐特立1877—1968Xuteli

原名徐懋恂,湖南省长沙县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青年时期开始从事教育工作,以断指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 “八一”南昌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等职。徐特立长期从事党的教育宣传工作,关心并指导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教育实际,发表了一系列著述,系统地、科学地阐述了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其主要著作被辑为 《徐特立文集》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徐特立的伦理思想散见于各个时期的著作中。1919年,他赴法勤工俭学,提出并阐明了“同为人类,即同为一家”的伦理思想。1924年夏回国后, 在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任校长, 经常针对学生思想品质与道德行为方面的善恶优劣咏诗, 对学生进行批评或表扬、抑制或鼓励。并对其他老师宣传“诗教”的效果和作用。鼓励他们对学生进行“诗教”。抗日战争时期,他针对国民党“安内必先攘外”,不给人民抗日爱国自由的情况,指出,人民是有爱国自由的,政府不应防碍人民的爱国自由。爱国自由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2)建设国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工作, 尽职尽责。1940年在《怎样学习哲学》一文中, 他提出 “思想改革”和 “行动改革”的主张。解放后,徐特立十分注意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1950年, 他写了 《论国民公德》一文, 系统地论述了 “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产)的具体内容及其对人民特别是对青年教育的重要意义。教育青年应树立远大志向和坚定立场,和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忘我的集体主义精神。1962年, 徐特立为 《长沙日报》题词: “创业难,守业更难,须知物力为难,事事莫争虚体面,老老实实,勤俭建国,发愤图强。”1963年2月,他又为长沙师范(湖南幼师)建校50周年题词:“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以雷锋事迹为榜样, 为培养又红又专的幼儿教育工作者而奋斗。”3月,在上海题词中写道: “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题词,既是对青年和教育工作者的关怀和爱护, 又是他崇高品德和伟大精神的写照。


徐特立1877—1968Xuteli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湖南长沙人。少年家贫。1906—1910年在长沙周南女校任教,曾邀约同事创办平民夜校,后东渡日本考察教育。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先后任长沙师范校长、湖南孤儿院院长、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校校长、第二十军第三师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代理教育部长、副部长、列宁师范校校长、中共湖南省统战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等职。在社会早年实践中,他逐渐感到教育救国道路行不通。他在家乡亲眼看到农民运动的伟大力量,在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中,他摈弃了教育救国论的思想。当蒋介石叛变革命,革命处于非常困难的严峻时刻,他坚定不移走上革命道路。他努力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用革命精神、革命方法办教育。他通过调查研究,提出一套群众路线的识字教学法。如“老公教老婆、儿子教父亲、秘书教主席、识字的教不识字的、识字多的教识字少的”等等。运用这种教学法来扫除文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从实际出发,因陋就简,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中学、列宁师范学校、农业学校,亲自组织人力结合实际需要编写教材,促进了苏区革命教育事业的发展。他在担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厅长期间,根据陕北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采取多种多样的办学形式,为改变陕北地区文化教育落后面貌起到重要作用。解放战争时期,他领导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研究室,研究并总结老解放区的教育工作经验,编写各种教材,为人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晚年,他潜心研究学术,务求甚解,作眉批、写笔记共有两箱之多,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阐述了教育学等有关学科基本理论。其代表著作有:《徐特立文集》、《徐特立教育文集》等。


徐特立1877—1968Xuteli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湖南省长沙县人。从小家境贫困,九岁开始上学,十六岁辍学在家,十八岁时在乡村教蒙馆。十年后到长沙考入宁乡速成师范班。四个月后毕业,与何雨农、姜济震一起创办了梨江高级小学并任教。1906年春,他应邀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教。五年后虽成为长沙各校争聘的著名中学教师,但他认为,教育的根基在小学,决心研究小学教育,因而进入江苏单级小学教师训练班学习。不久,东渡日本参观教育。回国后仍到长沙周南女校任校长兼教师,创办《周南教育》周刊。辛亥革命爆发,当选为湖南省临时议会副议长,1912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 1913年创办五美高级小学,并成为毛泽东的教师。他从毛泽东那里接受了革命思想,开始参加无产阶级革命运动。1919年,徐特立已四十三岁,他到法国参加了勤工俭学,进一步学习了马克思主义。1924年夏回国创办了长沙女子师范学校,并任校长、教师、勤杂工;1925至1927年间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大革命失败后一个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 “南昌起义”。以后,他担任了苏区教育部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教育委员、自然科学院院长、党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委员、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务,他一生长期致力于教育事业,他对古今中外的教育都有很深的研究和了解, 积有丰富的经验;他写下了大量关于教育的论著,出版有《徐特立教育文集》、《徐特立文集》等。

徐特立

见“教育学”中的“徐特立”。


徐特立1877—1968

中国现代教育家。湖南长沙人,早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并任校长,曾于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后提倡并参加留法勤工俭学活动。1924年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1925至1927年任湖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校长。1930年以后历任苏区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副部长、代理部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等职。1934年以后,历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解放战争时期领导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研究室,研究和总结解放区的教育经验,编辑各种教材。1949年以后历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央人民政府委员等职。一生热衷教育事业,主张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用革命方法兴办革命的教育。强调“教师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人”。重视德育,认为“爱祖国为人民是最高的公德”。倡导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书本要为读书人使用。

徐特立1877~1968

原名懋恂,又名立华。湖南长沙县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早年读私塾,后入长沙宁乡速成师范学校。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回国后从事教育工作。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八一”南昌起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后在延安从事教育方面的领导工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主要负责中共中央宣传教育方面的领导工作,为建立和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中共中央委员。晚年潜心研究学术,主要著作有《徐特立教育文集》、《徐特立文集》等。徐特立十分重视体育健身活动。他说过:“对一个革命者来说,锻炼身体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干革命没有好的身体不成”。走路是徐特立的主要锻炼方法。从锻炼的角度看,他认为躺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站着,站着不如走着。几十年来他坚持散步不间断。年近90时,还坚持日行500步。他说过:“人人都有腿,人人都会走路,但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每天走路,把它当作健身的锻炼方法”。徐特立的走路姿势很有讲究,挺着胸,走得快,步子大。两臂用力摆动,以便使腿、手和全身都得到运动。由于长期坚持这种特殊的步行锻炼,在晚年,他的两腿仍很有劲。他还爱好游泳、爬山和打乒乓球,坚持用冷水洗脸,运用日光浴、海水浴等多种健身方法。86岁高龄时还和朱德一起登上了桂林叠彩山的明月峰,而且行走迅速,不用手杖。徐特立出身于贫苦家庭,从小养成了热爱劳动的习惯。几十年来,总是自己动手扫地、整理住室、挖土种菜等。他一生生活朴素而有规律,勤俭节约而又注意养生,这可以说是他健康长寿的经验之一。

徐特立1877—1968

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教育家。毛泽东的老师。原名徐懋恂。湖南长沙县人。青年时期开始从事教育工作,宣传革命思想。43岁时赴法勤工俭学。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逐步放弃“教育救国”的思想。后来参加“八·一”南昌起义和长征。长期从事党的教育宣传工作,关心并指导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于教育实际,发表了一系列著述,系统地、科学地阐述了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的理论。收入《徐特立文集》(1980)。早年提出“同为人类,即同为一家”的思想,宣传自由平等的道德观。于其出任校长的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经常针对学生思想品德方面的善恶优劣咏诗,并书之于黑板上,对学生进行教育,被人称之为“徐特立的‘诗教’”。抗战初期积极宣传人民爱国自由的思想,认为人民应该有爱国自由,即(一)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二)建设国家,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努力工作,尽职尽责。指出爱国既是一种义务,又是一种权利和自由。后来提出“思想改革”和“行动改革”的主张,要求改掉思想和行为中旧的不合理的因素或成分,使之以新的面目出现,能与现实的客观情况相适合(1940年《怎样学习哲学》)。十分注意对青年进行道德教育。在《论国民公德》一文中,系统地论述了“五爱”(即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具体内容及其对人民特别是青年教育的重要意义。在其他一系列文章中,号召青年要树立远大志向和坚定立场,树立“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忘我的集体主义精神。应该自觉地把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有矛盾时,个人利益应处于服从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的人。他身体力行、勤于实践,勇于探索,富于创新,被称为“坚强的老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和“身教主义者”。与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谢觉哉一起被誉为“革命五老”。

徐特立

徐特立(1877—1968),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革命家,原名徐懋恂,字师陶,又名立华,湖南省善化(今长沙)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少时只读过6年私塾,靠自学成才。
1895年开始在本乡任私塾教师。1905年考入同盟会在长沙办的宁乡速成师范,学习四个月后,与同学一起在长少县农村创办了梨江高级小学,开始从事新式的学校教育。1906年,应进步教育家朱剑凡之邀供职于长沙周南女校。不久,他组织发动女校的进步教师在长沙城北创办平民夜校。1910年创办湖南第一份教育刊物《周南教育》,并先后创办师范学校,长沙县私立五美高级小学校,还是湖南孤儿院的创始人之一。辛亥革命前,他受 《民报》、《猛回头》 和 《新湖南潮》 等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书刊的影响,民族和民主的思想意识日趋强烈,曾断指写血书,揭露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抨击清政府无能,激发青年爱国反帝。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后,他是湖南最早的响应者之一。1919年,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他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还是留法勤工俭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行者,1919年秋去法国半工半读。1924年夏回国不久,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1925—1927年,同时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长沙县立师范和私立长沙女子师范三校校长。他根据这三所学校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倡导民主治校,废除校长专制; 打破封建校规,实行男女同校; 提倡尊师爱生,实行说服教育等,使三校面貌为之一新。
1927年春夏,继“四·一二”政变后,湖南发生“马日事变”,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这危急关头,徐特立看清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不为威迫利诱所动,毅然决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不久即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曾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党务整顿委员会委员、第二十军第三师党代表。1928年5月,徐特立被党组织派遣去莫斯科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会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底回国后,到达江西苏区,任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副部长、代理部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等职。为发展苏区教育,他深入调查研究,亲自制定苏区教育方案等,特别是他总结倡导的一套扫盲教育经验,得到了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赏识,受到群众的欢迎。在他的领导和参与下,苏区还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中学、列宁师范学校、农业学校、卫生学校和中央教育干部学校等,使当时的中央苏区基本上形成了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是崭新的,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1934年,年过半百的徐特立,迈开健足,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他又担负了领导发展陕北苏区教育事业的重任。1937年陕甘宁地区政府成立,他首任教育厅厅长。陕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较之江西苏区更为落后,他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为改变陕北地区文化教育的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迅速培养一批人民教师,他创办了文盲师范,即后来的鲁迅师范,边区师范,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原来未受过教育的红军战士和地方青年积极分子。这些学生毕业后,即去教小学和扫盲。1940年,他被任命为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从此,他在进行科学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对如何研究和发展自然科学进行了理论上的有益探讨。不久,他又担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职务。
建国后,他继续担任中宣部副部长,并亲自兼任教育研究室主任等职。他不顾年迈,仍像以往那样热心教育事业,积极从事教育科学的研究。他先后撰写了 《教育讲座》、《各种教法讲座》、《解答关于教育方针的几个问题》 等一批文章。在党的七大、八大,他被当选为中央委员; 他还是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常委。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有 《徐独立教育文选》、《徐特立文选》 等著述流传于世。

徐特立1877~1968

原名懋循,长沙人。曾教私塾。1905年在朗梨办梨江学校。曾赴日本考察小学教育。1912年创办长沙师范学校,兼任湖南孤儿院院长。1913年至1918年,在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任教,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4年回国,在长沙创办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任校长。大革命失败后,加入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任革命委员会委员。次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到中央革命根据地任教育部部长。以59岁高龄参加长征。抗战初期任八路军驻湘代表。1940年后,任延安自然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是全国人大常委,中共第七、八届中央委员。著有《徐特立教育文集》等。

徐特立1877—1968

当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原名懋恂,又名立华。长沙人。早年就学私塾,后入长沙宁乡速成师范班。毕业后曾在梨江小学、长沙周南女中、长沙修业学校等处任教。并创办湖南最早的教育刊物——《周南教育》。1911年,参加辛亥革命,创办长沙师范学校,任校长,1913—1918年,在长沙第一师范任教,毛泽东、蔡和森、李维汉、萧三等均是其学生。1917年,曾获教育部四等奖章。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入巴黎大学修自然科学。同时考察了法国、比利时、德国等国教育。1924年回国后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任校长,兼任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长沙师范校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南昌起义,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第三师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1928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回国后,任江西苏区教育部长,开展扫盲运动。1934年参加长征,到延安后复任原职。1939年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1938年,发起创办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中共中央宣传部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长期从事教育研究工作。教学认真,作风朴实; 提倡说服教育,重身教;反对体罚和无理压制学生; 提倡教育注重实际,重创造; 主张让学生在广泛多样的实际活动中成为有用人才;善用古今名人言行启发教育学生。曾在“扫盲”基础上创办农业学校,为根据地培养了许多农业科技人才和小学教师;重视女子教育,为兴办湖南女子学校做出了很大贡献。关心青年成长,曾多次题词勉励青年学生。著作大都收入《徐特立教育文集》。


徐特立

湖南省第一部历史人物电视剧。湖南电视台1987年拍摄。这部3集电视连续剧再现了徐特立从青年到中年的人生旅程,歌颂了无产阶级教育家徐特立的高尚品德。李鹏为《徐特立》题写了剧名。该剧根据柯蓝的传纪文学《这是一座高山》改编。编剧珂兰、文秋,导演阿因,主要演员任广智、武洪、永祚、刘怀正。

徐特立

徐特立 (1877—1968),杰出的无产阶级教育家、革命家,原名徐懋恂,字师陶,又名立华,湖南省善化 (今长沙)人。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少时只读过6年私塾,靠自学成才。
1895年开始在本乡任私塾教师。1905年考入同盟会在长沙办的宁乡速成师范,学习四个月后,与同学一起在长少县农村创办了梨江高级小学,开始从事新式的学校教育。1906年,应进步教育家朱剑凡之邀供职于长沙周南女校。不久,他组织发动女校的进步教师在长沙城北创办平民夜校。1910年创办湖南第一份教育刊物 《周南教育》,并先后创办师范学校,长沙县私立五美高级小学校,还是湖南孤儿院的创始人之一。辛亥革命前,他受 《民报》、《猛回头》和 《新湖南潮》等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书刊的影响,民族和民主的思想意识日趋强烈,曾断指写血书,揭露列强侵略中国的罪行,抨击清政府无能,激发青年爱国反帝。辛亥革命在武昌爆发后,他是湖南最早的响应者之一。1919年,在 “五四”运动影响下,他积极投入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他还是留法勤工俭学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行者,1919年秋去法国半工半读。1924年夏回国不久,创办长沙女子师范学校。1925—1927年,同时兼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长沙县立师范和私立长沙女子师范三校校长。他根据这三所学校的实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倡导民主治校,废除校长专制; 打破封建校规,实行男女同校; 提倡尊师爱生,实行说服教育等,使三校面貌为之一新。
1927年春夏,继 “四一二” 政变后,湖南发生 “马日事变”,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在这危急关头,徐特立看清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不为威迫利诱所动,毅然决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不久即参加了 “八一”南昌起义,曾任革命委员会委员,党务整顿委员会委员、第二十军第三师党代表。1928年5月,徐特立被党组织派遣去莫斯科参加中国共产党第六次代表大会。会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1930年底回国后,到达江西,任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副部长、代理部长,苏维埃大学副校长等职。为发展苏区教育,他深入调查研究,亲自制定苏区教育方案等,特别是他总结倡导的一套扫盲教育经验,得到了毛泽东等领导同志的赏识,受到群众的欢迎。在他的领导和参与下,苏区还创办了列宁小学、列宁中学、列宁师范学校、农业学校、卫生学校和中央教育干部学校等,使当时的中央苏区基本上形成了完善的学校教育体系,教育内容和方法也是崭新的,在中国教育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1934年,年过半百的徐特立,迈开健足,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红军胜利到达陕北后,他又担负了领导发展陕北苏区教育事业的重任。1937年陕甘宁地区政府成立,他首任教育厅厅长。陕北的经济和文化教育较之江西苏区更为落后,他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为改变陕北地区文化教育的面貌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迅速培养一批人民教师,他创办了文盲师范,即后来的鲁迅师范,边区师范,招收的学生大都是原来未受过教育的红军战士和地方青年积极分子。这些学生毕业后,即去教小学和扫盲。1940年,他被任命为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从此,他在进行科学教育实践的同时,还对如何研究和发展自然科学进行了理论上的有益探讨。不久,他又担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职务。
建国后,他继续担任中宣部副部长,并亲自兼任教育研究室主任等职。他不顾年迈,仍像以往那样热心教育事业,积极从事教育科学的研究。他先后撰写了 《教育讲座》、《各种教法讲座》、《解答关于教育方针的几个问题》等一批文章。在党的七大、八大,他被当选为中央委员; 他还是全国人大第一、二、三届常委。1968年11月28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1岁。有 《徐特立教育文选》、《徐特立文选》等著述流传于世。

徐特立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原名懋恂,字师陶,湖南省长沙市人。生于1877年,卒于1968年。早年受私塾教育,1895年始任私塾教师。1906年在长沙周南女校任教。1910年到日本考察小学教育,回国后仍到周南女校工作,并首创湖南教育刊物《周南教育》。1913~1919年,他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校任教。“五四”运动后,倡导并亲自参加留法勤工俭学运动。1924年回国后,担任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在社会实践中,逐渐感到教育救国行不通。1927年,毅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央苏区,主持教育工作,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教育法规,积极推进扫盲运动。为建立和发展人民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5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