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德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97 德1指具体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殊性质。“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老子·五十一章》)庄子说:“物得以生谓之德。”“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庄子·天地》)《管子·心术上》提出:“德者,道之舍……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其所得以然也。”即德是道的表现。(2)道德、品德。指言行适宜,外无愧于人,内有得于心。周代统治者甚重德。《书·君奭》:“天不可信,我道惟宁王德延。”认为王者的道德行为是其统治的根据。春秋后,德的含义进一步丰富。《左传·文公元年》:“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孔子提“德治”,要求 “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周礼·大司徒》):“六德:知、仁、圣、义、忠、和。”《管子·正》: “爱民无私曰德。” 044 德即道德、品德。指言行适宜,外无愧于人,内有得于心。辞出商卜辞,作“值”通“直”。周代疑天命、重德,德作为伦理规范出现。在先秦文献里,“德”通“得”。《周书》的德,指内心的情感或信念,用于人伦上,指人的本性、品德。道家的德,指赤子的纯朴天真。春秋后德的含义丰富。“忠,德之正也;信,德之固也。卑让,德之基也”(《左传·文公元年》),“孝、敬、忠、信为吉德,盗、贼、藏、奸为凶德”(《左传·文公十八年》)。孔子提倡为政以德,主张 “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论语·子张》)。“爱民无私曰德”(《管子·正》)。“所谓德者能得人也”(《鹖冠子·环流》)。儒家认为德包括忠、孝、仁、义、和、圣、知、温良、恭敬、谦让等。德还指事物从道所得的特殊规律或特性。 德谥号。君主与大臣之美谥。《逸周书·谥法》曰: “谋虑不威曰德。”郑樵《通志·谥略》把 “德”列为上谥。历朝谥“德” 的君主有秦德公、汉孝德皇等等。 德中国古代哲学范畴。❶指事物从道中得到的特殊规律或特性,道的具体体现。《老子·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认为“德”为事物生存发展的根据。《管子·心术上》认为:“德者,道之舍,……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其所得以然也。”韩非也认为德为事物之道的具体表现。 德即普通所谓道德。中国古代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古时一般认为“道”是外在的客观要求,“德”为内在的精神态度,即对“道”的有所得。德的本义是“得”。从商卜辞到先秦文献,“德”均与“得”相通。《礼记·乐记》说:“德者,得也。”《广雅·释诂》三:“德,得也。”在物的本体论上,德为万物之得,《老子》51章说:“道生之,德畜之。”在人的存在上,人得其本质为德。《庄子·德充符》说:“德者,成和之修也。”《韩非子·解老》:“德者,得身也”。认为德是人的内在本质之完善,《韩非子·解老》说:“德者,内也。得者,外也。……神不淫于外则身全,身全之谓德。”韩愈《原道》说:“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根据对人的本质的不同道德属性的区分,又将德具体化为不同的道德规范,《尚书·洪范》有“义用三德”,指正直、刚克、柔克;《中庸》有三达德,指知、仁、勇。《尚书·泰誓》说:“狎侮五常”,五常即五种德、指义、慈、友、恭、孝;董仲舒《举贤良对策》一:“夫仁、谊(义)、礼、知、信,五常之道。”又有六德、九德多种。还根据人的社会道德生活的分析,将德区分为女子四德,《周礼·天宫·九嫔》、东汉班昭《女诫》规定为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在政治国家生活中,规定君王之德为“君德”,臣子之德为“臣德”;主张政治治理要依据人们的道德本性,实行“德政”、“仁政”、“礼治”、“乐治”、“孝治”等。还根据人的社会化,发展出人的道德化理论,它包括在修身、养性、德化这些理论中。中国古代“德”的概念有它独自的特色,在世界思想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德道教的基本教义。道教以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的学说可以归结为“道”与“德”,“道”是指宇宙本体及总的规律,是形而上的。“德”则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老子说:“道生之,德畜之”,“道”在产生天地万物时,“德”便含于万物之中,涵养与促成万物。简言之,“德”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道教经书解释为: 道之在我者就是德。《自然经》中说:“德言得者,谓得于道果。”所以道教规定信徒要“修道养德”。 德道教重要概念。原为道家创立,谓随顺自然,循于道,即为有 “德”。道教沿用,认为自然长生,体现 “德” 人之得道,也称之有 “德”。有时也作伦理规范的准则,与 “道” 合用,称 “道德”,并视为天地之祖。 德道教重要概念。原为道家创立,谓随顺自然,循于道,即为有 “德”。道教沿用,认为自然长生,体现 “德”人之得道,也称之有 “德”。有时也作伦理规范的准则,与 “道”合用,称 “道德”。并视为天地之祖。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