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思问录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思问录明清之际王夫之著。分内外两篇。内篇提出“天者器,人者道”、“目所不见,非天色也”、“动静阖辟”等命题。外篇涉及阴阳五行、历法、医学等。后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出版与《俟解》合刊本。 思问录明清之际王夫之著。分内外两篇,各1卷。哲学、伦理学问题集中于内篇。外篇则涉及天文、历数、乐律、医学等广泛内容。收入金陵刻本《船山遗书》。1950年古籍出版社出版校点本,1956年又与《俟解》合编刊行。书中提出人性是一个通过习行而“继善成性”的发展过程。并由此强调健行不息在人性形成和发展中的意义。认为人性离不开人的学、知、行的自觉活动。“行而后知有道,道犹如路也,得而后见有德。德犹得也。”(《内篇》)视自觉为道德的根本属性,为“人之独”。“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人之独而禽兽不得与,人之道也。故知斯三者,则所以修身、治人、治天下国家以此矣。”(《内篇》)同时指出人性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亦不可避免地要为“习气所扇”,故认为“为仁由己”,“心能检性”,要求人们自觉地加强道德修养,“由仁义行”,“好学、力行、知耻”,“不随习以迁”,“斯其所欲,为其所为”,“安而中节”,“不愈矩”(同上),保持纯粹至善的本性。在理欲问题上,则认为人欲是人之生命的必要条件。“甘食悦色,天地之化机也……天之使人甘食悦色,天之仁也。”(同上)提出人欲本身并不具有恶的价值。“物之感,己之欲,各归其所,则皆见其顺而不逾矩,奚恶之有!灼然见其无恶,则推之好勇、好货、好色而皆可善,无有所谓恶也。”(同上)但同时指出作为人之行为公共准则的是“理”而不是“欲”。“有公理,无公欲。私欲净尽,天理流行,则公矣。天下之理得,则可以给天下之欲矣。以其欲而公诸人,未有能公者也”。“公欲者习气之妄也”(同上)。该著作对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和规范亦有许多论述。 思问录哲学著作。王夫之撰。分内外两篇,各1卷。内篇主要论述哲学问题。外篇广涉天文、历数、乐律、医学等各种自然科学问题。书中认为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是没有“郛郭” 的,从而发展了中国古代的时空观。驳斥了宋明理学家“理本气末”、“理生气”等唯心主义论点,指出: “太虚,一实也。” “气者,理之依也”,从而论证了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客观实有,对理气关系、道器关系作了朴素唯物主义的阐述。提出了 “动静皆动”,“静者静动”、“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等观点,即认为动是动态的动,静是静态的动,静也是动的一种形式;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从而正确地阐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将 “天地之化日新” 的自然观运用于人类社会,肯定人类历史和自然历史都是进化的。在讨论天体运行问题时,强调 “非可执人之理以强使天从之”,批评天文学领域中 “以心取理,执理论天” 的主观唯心主义倾向。但作者抨击利玛窦传入的地圆说这一当时的先进思想,流露出狭隘的民族排外主义倾向。收入《船山遗书》,1956年中华书局点校后与《俟解》合编刊行。岳麓书社新版《船山全书》编入第12册。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