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三戒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三戒Sanjie儒家道德修养的内容,指人生应警戒的三种危险。语出《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血气”指人的生理功能,在人的一生中,生理功能有三种状态,少年时体魄和性格尚未成熟,必须戒除女色;壮年时,血气方刚,必须戒除好斗的脾气;老年时,体弱气衰,必须戒除贪得的欲望。即以“血气”为主线,解释了人自幼到老的年龄特征,及终生进行自我修养的必要性。反映了孔子鄙视声色、贪欲和反对强力争斗的观点。孟子对此有所发挥,认为君子若终生有所戒就必须立志,让“志”时时统率血气,即让心理统率生理,不让生理之欲望泛滥。 三戒(一)儒家提出的三种戒律或三种宜加警惕的行为。语出《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色,指女色;斗,指斗殴;得,指贪得。孔子认为,在人的一生中,随着人的生理机体的成长变化,要特别注意戒防三事:年少之时,生理功能还不健全,当忌迷恋女色;壮年之时,生理功能都健全了,身体发育成熟,精力充沛,当忌好胜喜斗;及至老年,生理功能衰退,当忌贪得无厌。宋·朱熹注曰:“血气,形之所待以生者,血阴而气阳也。得,贪得也。随时知戒,以理胜之,则不为血气所使也。”后遂成为儒家道德修养的内容。明·沈璟《义侠记·取威》:“若要保残生,须是守咱三戒也。”朱谦良《感怀和病侠》诗:“书生自古崇三戒,侠士何时净六根。”(二)戒妄出入、戒妄言语、戒妄忧虑。宋·王应麟《困学纪闻·杂识》:“齐斋倪公三戒:不妄出入、不妄言语、不妄忧虑。”(三)佛教对三种类型戒律的称谓,即在家戒、出家戒和道俗共戒三类。在家戒有八条;出家戒亦称具足戒,有十条,道俗共戒有五条。三宝 一、耆那教所提出的三条解脱道路。即(一)正智,正确学习和了解耆那教的经典和教义; (二)正信,确信耆那教的经典和教义;(三)正行,正确实行耆那教的教义和戒律。二、佛教称佛、法、僧为三宝。“佛”指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泛指一切佛;“法”指佛教教义;“僧”指继承、宣扬佛教教义的僧众。三、道家、道教认为可贵的三种事物。(一)《老子》:“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二)道教以三丹田为三宝。《黄庭内景经》:“三田之中精气微。”务成子注引:“《道机经》云:天有三光日、月、星,人有三宝三丹田。”(三)道教修炼功夫以元精、元气、元神为内三宝;以耳、目、口为外三宝,《周易参同契》卷中: “耳目口三宝,固塞勿发扬。”(四)道教徒以道、经、师为三宝。 《道教义枢》卷一:“一者道宝,二者太上经宝,三者大法师宝。” 三戒孔子关于道德修养的方法与要求。见《论语·季氏》:“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三戒”各定一时,以益其德。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