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情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198 情主要指情感、情欲。孔子重视情感之正当流露,“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墨子主张兼爱之情,反对个人于一人一物偏爱之情。孟子与孔子大致相同。庄子乃讲无情,主张 “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庄子·德充符》)。荀子不讲无情而注重对情的节制,“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荀子·性恶》)。西汉董仲舒以情为恶,主张“辍其情以应天”(《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北宋程颢主张以情从理。“夫人之情易发而难制者,惟怒为甚; 策能于怒时遽忘其怒,而观理之是非”(《答横渠先生书》)。朱熹讲情,谨守《中庸》发而中节说,不主无情; “学者则当存心以养性而节其情也。”(《答徐景光》)。明王守仁说:“喜怒哀惧爱恶欲,谓之七情。”(《传习录》)主张情当顺其“良知”之本然,只是不著私意便是了。清颜元反对无情之说:“看圣人之心,随触便动,只因是个活心。” ( 《四书正误》)。 情中国古代哲学范畴。指情感、情欲等。孔子重视人的情感的正当流露,认为“仁者”可以对人有好恶之感。墨子反对对人或物持偏激之情,主张除去喜、怒、悲、乐、恶、爱之情。庄子主张无情。荀子承认人有情感,但主张节制情感。三国魏王弼主张圣人有情,但可以以性统情。唐韩愈提出,情分三等,只有情动而处中,方为上品之情。北宋程颢主张以情从理,以理节情。南宋朱熹主张修身养性,节制情欲。明王守仁认为,情当顺乎“良知”,不著私意。清戴震正视情欲之必要,反对禁欲主义的抑情论。 情qing副词,用于动词、形容词前,表示情况的确切与真实,相当于“确实”等。如:❶古者王公大人情欲得而恶失,欲安而恶危。(《墨子·非攻中》“情”句:古时候的王公大人确实希望得到而厌恶损失,希望安全而厌恶危难。)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