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情感 |
类别 | 中文百科知识 |
释义 | 情感qinggan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精神或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态度体验。如事业上的成败会使人产生喜悦与沮丧的内心体验。情感是一种主观体验,是人脑对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反映。情感的产生是以人的精神或社会需要是否满足为基础的,这些需要包括社交需要、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成就需要、遵守社会公德需要等。需要的是否满足决定了情感的性质。当需要满足时,产生肯定的情感体验;当需要未满足时,产生否定的情感体验。如渴望交往的人在生活中遇到知己会感到欣慰,这是由于社交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肯定情感体验。而认识活动也决定了情感产生的性质及强度,同一事由于认识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例如两个学生同样得了80分,平时学习很好的学生感到这次没有考好,产生不满、懊丧的情感体验,而另一个平常学习较差的学生则感到这次成绩比以前好,产生一种满足、喜悦的情感。对事物认识的深浅也会影响到情感产生的强烈程度。如“知之深,则爱之切”。与情绪相比,情感是一种高级、复杂的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它是在情绪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后天随着人的年龄增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人刚生下来不会有成就感、道德感和美感。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深刻性、内隐性等特点。如深沉的爱、殷切的期望、痛苦的思虑等等。情感主要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3种。(参见道德感、理智感、美感条目)。人在情感品质上具有个体差异,表现为以下5方面:❶情感的倾向性。指一个人的情感经常指向的事物及其性质。它是情感的核心,也是评价情感价值的主要方面。如有人的情感一贯指向于重大的原则是非,有的则指向于个人得失。乐于助人与自私自利显示了情感倾向性的对立品质。情感的倾向性是一个人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具体表现。 情感心理学上,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反映,是以独特的主观体验及外部表现为形式的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生理、心理现象。作为一种审美的心理机制,在人类审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作为人的一种心理功能本质上属于对外部世界的一种适应性功能,在审美活动中有着独立于认识的特殊地位。它不只是认识的伴随物,而且人对外物的一定情感态度也可以影响对该物的认识,尤其是在艺术和审美中。当客体的某些属性满足或背离了主体的某种需要时,主体便以内部体验的情感(爱、憎、亲、疏),外露的表情(喜、怒、哀、乐)和情绪状态(兴奋、激动、平静、颓丧)来表示对价值的评价。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始终起着积极的能动作用,直接影响着主体对于客体的审美感受。以最初的审美感知,情感因素就开始介入,人们总是从一定的情感模式出发去感知审美客体的。科学的感知与审美的感知的区别就在于两者的心理模式的不同。情感在审美想象中的作用尤为显著。情感是表象得以跃入想象的绝对中介,没有情感的参与,表象运动只能沿着逻辑概念的路线前进,而不可能沿着形象想象的路线前进。审美理解,少不了情感的参与,否则就不是审美理解了。美学中的“移情说”,说明人们探讨美学问题时对情感的重视。 情感qinggan同情绪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心理学概念。从广义来讲,它与情绪一样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从狭义来讲,它又区别于情绪,是和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一种比较复杂又稳定的态度体验,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之一。情感与情绪的区别表现在: 情感Qinggan道德情感是构成道德品质的重要因素和环节,是指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好恶等情绪态度。道德情感和信念一起说明人的主观的道德立场。在人的各种高级情感中,道德情感居于特殊的地位。按其社会内容说,道德情感是人对社会存在的不同方面的主观态度,即对人们、对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个别现象、对整个社会的主观态度。例如爱、恨、信任、同情、痛苦、嫉妒、羡慕,都是人们之间实际相互关系的主观心理反映。而自爱、自尊心、虚荣心、贞节等则是人对自己这个社会成员的态度的表现。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无论按其起源还是按其意义,都具有社会性质。这些情感中间大多数都被道德意识评价为说明个人道德面貌的肯定的或否定的道德品质,故此,道德情感具有评价作用、调节作用和信号作用。像爱国主义、乐观主义、悲观主义、民族主义等等这样一些道德原则,不仅以理性的形式,而且以情绪的形式,生根于人的意识中,它们不仅是世界观,而且是处世态度,受复杂的情感复合体所制约。同样,人也是用好意、渴望、同情和反感等感性形式来把握具有理性内容的正义与善恶的规范、评价、理想和概念的。最终,一切构成个人道德自我意识的内容的东西(义务、责任、良心、尊严、羞耻),也表现在相应的情绪体验中(义务感、责任心、自尊心、良心责备、耻辱感)。由此可以说,道德情感比道德认识具有更大的稳定性,只有当道德认识同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理想相结合,才会形成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一种爱憎或好恶的情绪态度,即所谓的道德情感。人受着道德情感的指导,直接地、本能地对形势作出反应,使过去聚集和储存在他的心理中的经验自动地活跃起来,这种经验立即表现在情绪和动机中。完整的个性的形成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在培养道德情感的过程中实现的,而道德情感形成本身,不仅要诉诸于人的理智,要有多方面的陶冶,而且往往需要在生活实践中,经过长期的磨练。但是,道德情感一经形成,就会成为一种稳定的强大力量,积极影响人们道德行为的完成和持续发展。 情感见“情绪”。 情感由一定事物引起的主观体验的心理过程。一般表现为喜、怒、哀、乐、爱、憎、欲等。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与情绪相比,情感持续的时间较长,外部表现不显著;与情操相比,情感不具有稳定性和坚定性。情感和其他心理过程一样,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由当前面临的事物与自身的需要、态度、观念、习惯相联系而产生的切身体验,诸如愉快、忧愁、赞叹、激愤、恐惧等等不同形态的体验。情感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层和皮层下神经过程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大脑皮层起主导的调节作用。当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持有欢迎或趋向的态度时,他在接触这些事物的过程中就会体验到喜爱、快乐等肯定性情感;反之,一个人对某些事物持有反对或拒绝的态度,他在接触这些事物的过程中就会体验到憎恶、悲哀等否定性情感。可见体验是情感的基本特点。体验的产生与人对事物的态度、需要和评价有关,同一事物,由于人们的态度和评价不同,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老年人特别需要他人的关心,希望保持与他人的思想沟通,增进感情上的联系。这主要是由于老年人离退休在家,常会感到空虚寂寞,怕无人关心,怕人嫌弃,因此情感需要更为迫切。情感变异是老年期情感活动的异常反应。通常有以下表现: |
随便看 |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