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易经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160 易经

即《周易》,是中国保留完好的一部最古老的卜筮之书,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由64卦384爻和解说卦爻的卦辞、爻辞组成。传又称十翼,包括《彖辞》上下,《象辞》上下、《系辞》上下,《说卦》、《杂卦》、《序卦》、《文言》,是最早对经的解释和发挥。相传伏羲画八卦,文王重卦,周公作卦爻辞,都无确证。实际上经的符号和文字是在殷周时代经历相当长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确定下来的。爻和卦是古人对自然和社会的模拟符号,卦爻辞是对每卦每爻所作的具体说明。通过对这些符号和文字进行有序的编排组合,把经验和信息加以整理和贮存,卜筮时再通过一定程序把它输出出来,进行分析、判断,以指导人的行动,发挥咨询手段和辅助决策功能。尽管卜筮的本质是迷信,但其分析问题的方法包含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反映古人抽象思维水平的发展程度。《易传》旧传为孔子作,实则亦非一人一时所作,大约完成于战国至汉初。《易传》通过对经的解释、发挥,提出宇宙由阴阳构成,阴阳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无穷发展、转化。经、传结合使《周易》变为一部讲哲理的书,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有深远影响。《易经》亦专指《周易》中经的部分。


149 易经

其中《谦》、《益》、《恒》、《讼》、《节》等卦的卦名和卦辞、爻辞都是研究殷周之际道德观念和伦理思想的重要资料。书中多次出现“德”字,包含了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和道德评价的意义。书中还使用“大人”、“君子”和“小人”3种概念来区别看待人们的权位和道德品质,并且以“君子”作为道德高尚,具有谦、节、信等美德者的美称。在伦理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035 易经

见34001中国化学。

易经yijing

即《周易》。特指《周易》中与《易传》相对而言的经文部分,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之书。其内容包括:由八卦重叠而成的六十四卦,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以及对卦和爻的说明,即卦、爻辞等等。《易经》并非某一个人的创造,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其基本素材大致形成于西周初年。《易经》用卦和爻来占卜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吉凶,其卦辞和爻辞则是占问某事时的记录或总结。但在宗教迷信的形式之下,也透露了一些上古社会的情况;其内容和结构的编纂加工,则反映了当时人的逻辑思维和世界观,也有一定的艺术性。其卦象分别由奇偶两画所构成,六十四卦由八个对立的卦象所构成,其变化即表现在奇偶两画的配合上,这隐藏着一种逻辑思维,即对立面的排列与组合。其卦、爻辞所反映的观念主要有三:一是认为自然现象的变化与人事的变化具有一致性;二是认为人的生活遭遇可以转化;三是认为人事的吉凶对人有劝戒之意,使人的行为按照某种规范而行动。《易经》在春秋战国时代,就被视为重要典籍,从汉朝开始,被列为五经之首。其影响之深远,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注解甚多,其影响大而又具有特色的有:《周易注疏》,魏王弼注、唐孔颖达正义;唐李鼎祚《周易集解》;朱熹《周易本义》;高亨《周易古经今注》等。

易经

❶即“周易”。
❷《周易》中与《传》相对而言的经文。古代占筮之书,包重叠八卦而成的六十四卦,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及卦辞、爻辞。保存了古代社会状况和古人认识事物的记录。成书年代久远而文义晦涩,历代有注疏发挥,以战国、秦汉之际的《易传》最为著名。

易经

(见“周易”条。)

《易经》

❶即《周易》。
❷指《周易》中相对于《传》而言的经文部分。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占巫之书。作者和成书时间说法不一。旧传伏羲氏画鱼卦,周文王作辞。据近人考证,一般断定是殷周之际的作品。内容包括以阴 (——)、阳 (—) 两种符号不同的排列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及用文字写的卦和爻的说明(卦辞、爻辞)等。用来占卜吉凶、祸福。其基本思想是宗教迷信,但也包含一些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对后来的哲学史发展有深刻影响。

《易经》

儒家六经之一。亦称《周易》,简称《易》。它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成书于周初,但非出自一人之手,亦非著于一时,它是筮事的记录,是流传至今最古老的一部占筮之书。关于易的起源,据《周礼·春官·宗伯》所载,上古时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 、《归藏》 二易已佚,仅 《周易》 存。旧传伏羲画八卦,文王演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并作辞。或说文王作卦辞,周公作爻辞,说法不一。关于成书时间,有殷周之际说、周初说、春秋中期说、战国说等,所据不一。组成卦象的基本符号“—” 和 “- -” ,是原始筮法中用蓍草按一定法式推算出奇偶数演变而成。卦爻辞是占筮测向的原始记录(筮辞),经过长期积累,最后由西周史官整理而成。全书包括六十四卦,每卦包括两个单卦,称为上下卦或内外体、内外卦。其下体为内,上体为外。六十四卦基本由六爻组成,其中乾、坤两卦在六爻之外分别多一个用九和用六,总计三 百八十六爻。每卦自下而上依次称为初、二、三、四、五、上,叫做爻位。以九或六标明爻的性质,九为阳爻(—),六为阴爻(--)。标明爻位与爻性的字相合,成为每一爻的题识,称为爻题,共十二类,即: 初九、九二、九三、九四、九五、上九,初六、六二、六三、六四、六五、上六。前一字表示爻位,后一字表示爻性。每卦都有卦形、卦名、卦辞、爻题、爻辞五部分组成。六十四卦分为上经和下经两部分,乾至离为上经,计三十卦; 咸至未济为下经,计三十四卦。经文保存了一些殷周时代有关祭祀、战争、生产、商旅、婚姻等社会生活习俗和道德观念。六十四卦的顺序现传有两个本子:一是通行的 《周易》本,分上、下经,上经始于乾卦,次为坤卦,下经终于未济卦; 二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本,首卦是乾卦,次卦为否卦,终于益卦。至迟从汉代起,解释经文的 《易传》也被附于经文之下,故汉代所谓 《周易》 已包括了经、传两部分。
传是 《周易》古经最早的注,旧传为孔子所作,据近人研究各篇非成于同时,亦非一人所作,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作品。以儒家思想杂以阴阳家和道家思想,利用 《易经》原有的框架,通过阐释易经义蕴、功用、筮法、八卦起源、六十四卦爻辞与卦序等,创造了一个结合象数和义理的独特思想体系。传共七种: 《彖》 、《象》 、《文言》 、《系辞》 、《说卦》 、《序卦》 、《杂卦》 。其中 《彖》 、《象》 、《系辞》各分上下篇,故大传总计十篇,称为十翼,言其为 《周易》 的羽翼。今本《周易》 的 《彖》传、《象》传分别列于六十四卦中,《文言》传分列于乾、坤两卦,其余各传独立成篇,列于经后。《彖》传解释卦名、卦义和卦辞,由六爻的全体形象,说明卦的意义。《象》传又分为《大象》与 《小象》 。《大象》是卦的全体说明,但与 《彖》传不同,是将六爻还原成三爻的八卦,以八卦所象征事物,说明全卦。《小象》 和《彖》 传近似,以各爻的位置为主,说明每一爻辞。《系辞》传是《易经》的通论,使 《易》不仅止于占卜,更提升成为高度的哲学。《文言》传是对六十四卦最重要的乾、坤两卦特别详细的说明。《说卦》传可分两部分,前半与 《系辞》传相同,是 《易》 的整体概说。后半说明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所象之物。《序卦》 传说明六十四卦的排列顺序与意义。《杂卦》 传解说六十四卦的卦义,不依卦序,而是大多以两卦为一组揭示其对立统一的关系。
关于 《易经》 的版本,流传下来影响较大的是王弼注本、唐孔颖达疏,亦称《周易正义》 ,收入《十三经注疏》 中,宋朱熹撰 《周易本义》 ,为宋代以后通行本。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书《周易》 ,抄于汉文帝初年,是现存 《周易》 最早的别本。《经》 与今本的卦辞、爻辞基本相同,但卦名和卦序各异,《传》 的分篇、名称、内容文字与今本也有异。

易经

❶即“周易”。
❷特指《周易》中的经文部分。《周易》由《易经》与《易传》两部分组成,其《经》部是古代卜筮经验的集结与加工,有六十四卦和组成六十四卦的三百八十四爻。每卦均由符号与文字两部分构成。〔—〕表示阳; 〔--〕表示阴;一个符号为一爻,三个符号组合在一起即为一卦。任意取三个符号排成一组,可得八种不同形态,即为“八卦”。相传八卦为伏羲所画。八卦中任取两卦相重,可演为六十四卦。重卦之人,一说伏羲,一说文王,一说神农或夏禹。一卦、六爻各有文字说明,是为“卦辞”与“爻辞”,此即经文。相传经文为文王所作;一说卦辞为文王作,爻辞为周公作。实为长期之卜筮经验积累的产物。经文内容有“记事之辞”、“取象之辞”、“说事之辞”、“断占之辞”(参见高亨《周易古经今注》)。有对某些历史事实的记载,如《既济·九三》言“高宗伐鬼方”,《泰·六五》言“帝乙归妹”;也有对事物变化规律的判断,如《泰·九三》言“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更有不少卦象与物象之某种偶然性联系的断语。由于经文辞简义晦,故为后世《易》学家之自由发挥提供了方便。自《易传》解经以来,注说《易经》者不下二三千种,成为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今存《易经》,多与《易传》合刊。参见“周易”。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21: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