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百科知识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意象
类别 中文百科知识
释义

意象

审美心理现象。有一定的艺术意味的明晰生动的形象。它使深化的美感有所寄托,把审美活动中所获得的深情画意般的经验相对地固定下来,既脱离个别存在,又具体可感,这种可感的意象只存立于人的经验世界里,隐含在主观想象之中,隐约可见,却又似梦幻朦胧缥渺。它经过形象思维的加工,在具有理性内容的想象和联想等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的催化中诞生。意象创造过程,是四个心理步骤融汇贯通的过程:
❶体验审美对象的内在意蕴;
❷扬弃偶然的形象枝节,吸取能显示本质的形象性;
❸调动记忆中的经验;
❹融汇创造出与审美对象的特殊性相契合、但又有新特点的意象形态。意象有多种,有引伸性意象,即从某一点出发,按可能有的次序和位置把其它形象细节想象出来所构成的意象,又有综合性意象,把许多分散的形象细节按可能有的逻辑结构加以综合所构成的意象,还有错觉性意象,在审美错觉(幻觉)影响下捕捉美的意蕴重新组合成或改造客观对象的细节所形成的意象,如“情人眼里出西施。”在中国历史上,诸如芳草斜阳、梧桐秋雨,断鸿声里,烟波江上等特定地点、时间、景物等,超越了浩渺的时空,成为表达凝聚着我国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最基本因素的深沉的离情别绪的典型表象群,今至读之令人回肠荡气、思情起伏。


意象

现代西方文论术语,其含义比较复杂。传统的意象概念是指人脑对事物的空间形象和大小所作的加工和描绘。意象是抽象的。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意象是一个人对于过去感觉方面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再现或回忆。现代西方文论中,“意象”的内涵与“形象”比较接近,正如康德所说,是“想象力重新建造出来的感性形象”。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强调视觉意象,把诗与雕塑联系起来,他们对意象的理解较有代表性。庞德认为意象是“一种在一刹那间表现出来的理性和感情的集合体”。“新批评”派把意象等同于形象,认为诗歌的意象不是诗所阐述的理性思想的装饰品,而是诗的核心,诗的灵魂。但“新批评”派反对脱离本文去研究意象,指出意象不是意识中的“象”,而是语言中的“象”,它是由那些能在读者意识中激发相应感觉经验的语言组成的。1924年,美国学者威尔斯发表《诗歌意象》一书,把伊丽莎白时代文学中的隐喻性意象分为七种:装饰性意象、潜沉意象、强合(或浮夸)意象、基本意象、精致意象、扩张意象、繁富意象。

意象

中国古典美学术语。最早在《周易》中涉及此概念。刘勰第一次把“意”与“象”连用。指主观情意与外在物象的结合。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脑中“意象”的外化、物态化。它和“意境”都要求物我统一,情景交融、象外有意。但“意境”重在指整个艺术形象体系构成的有情意的境界,“意象”重在指物象与情意两者的结合。参见“心理学”中的“意象”。


意象

“表象”的别称,详“表象”。

意象

意象即审美意象,也即艺术形象。在我国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中,从古代到现在,人们对 “意象” 一词的使用,其内涵界定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 另一种是尚未加以物态化,尚未脱胎而出的艺术形象。例如刘勰在 《文心雕龙·神思》 篇中说: “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司空图在《诗品》 中说: “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这里所说的 “意象”,均指意中之象,即构思中的艺术形象。根据以上两种理解,我们可以把审美意象划分为构思中的内在意象和物态化了的外在意象。
“意象” 一词早就见于我国古代的典籍。如 《周易》 就有 “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之说。但真正把 “意象” 这个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之中的,乃始于 《文心雕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意象原是一种心理表象。朱光潜在 《西方美学史》 一书中说: “人凭感觉器官接触到外界事物,感觉神经就兴奋起来,把该事物的印象传到头脑里,就产生一种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叫做 ‘观念’、‘意象’ 或 ‘表象’。这种观念或印象储存在脑里就成为记忆,在适当时机可以复观。” 美国文学批评家韦勒克在 《文学理论》 一书中说: “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文学研究的题目。在心理学中,‘意象’ 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觉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 这些解释大体上是正确的。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把意象完全等同于记忆表象还不尽确切。因为意象乃是表象分解与综合的结果,是想象力推动下表象运动的成果,在心理学上称为 “想象表象”,有别于原始的 “记忆表象”。
审美意象作为孕育成熟的艺术形象,乃是主观之 “意” 与客观之 “象” 的结合,是一种心灵的创造。康德在 《判断力批判》 一书中指出: “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它从属于某一概念,但由于想象力的自由运用,它又丰富多样,很难找出它所表现的是某一确定的概念。这样,在思想上就增加了许多不可名言的东西,感情再使认识能力生动活泼起来,语言也就不仅是一种文字,而是与精神 (灵魂) 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这就是说,审美意象是在感知、认识、理解客观物象的基础上,由自由运用的想象力与生动活泼的情感活动共同造成的。意浓而象活的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象生意、由意生象的循环上升过程,是想象力、理解力、情感力三者合力运动的过程。刘勰在 《文心雕龙》 的 《比兴》 篇和《神思》篇中所说的 “触物圆览”、“拟容取心”、“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也是讲审美意象是怎样形成的。

意象

意象即审美意象,也即艺术形象。在我国的文艺理论和文艺批评中,从古代到现在,人们对“意象”一词的使用,其内涵界定太体上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指文学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另一种是尚未加以物态化,尚未脱胎而出的艺术形象。例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然后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司空图在《诗品》中说:“意象欲出,造化已奇。”这里所说的“意象”,均指意中之象,即构思中的艺术形象。根据以上两种理解,我们可以把审美意象划分为构思中的内在意象和物态化了的外在意象。
“意象”一词早就见于我国古代的典籍。如《周易》就有“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之说。但真正把“意象”这个概念运用于文学理论之中的,乃始于《文心雕龙》。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意象原是一种心理表象。朱光潜在《西方美学史》一书中说: “人凭感觉器官接触到外界事物,感觉神经就兴奋起来,把该事物的印象传到头脑里,就产生一种最基本的感性认识,叫做‘观念’、‘意象’ 或 ‘表象’。这种观念或印象储存在脑里就成为记忆,在适当时机可以复现。”美国文学批评家韦勒克在《文学理论》一书中说:“意象是一个既属于心理学,又属于文学研究的题目。在心理学中,‘意象’一词表示有关过去的感觉上、知觉上的经验在心中的重现或回忆。”这些解释大体上是正确的。但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把意象完全等同于记忆表象还不尽确切。因为意象乃是表象分解与综合的结果,是想象力推动下表象运动的成果,在心理学上称为“想象表象”,有别于原始的“记忆表象”。
审美意象作为孕育成熟的艺术形象,乃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结合,是一种心灵的创造。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指出: “审美意象是一种想象力所形成的形象显现。它从属于某一概念,但由于想象力的自由运用,它又丰富多样,很难找出它所表现的是某一确定的概念。这样,在思想上就增加了许多不可名言的东西,感情再使认识能力生动活泼起来,语言也就不仅是一种文字,而是与精神(灵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这就是说,审美意象是在感知、认识、理解客观物象的基础上,由自由运用的想象力与生动活泼的情感活动共同造成的。意浓而象活的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象生意、由意生象的循环上升过程,是想象力、理解力、情感力三者合力运动的过程。刘勰在《文心雕龙》的《比兴》篇和《神思》篇中所说的“触物圆览”、“拟容取心”、“神用象通,情变所孕”,也是讲审美意象是怎样形成的。

随便看

 

开放百科全书收录579518条英语、德语、日语等多语种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自由、开放的电子版国际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0-2025 o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9/28 10: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