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
发病原因复杂,包括长年饮食无规律,过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酗酒,肠液胆法反流作用以及慢性感染(幽门螺旋杆菌)等综合因素。据调查老年人约半数以上患程度不同的胃炎。根据胃粘膜炎性改变的特点可分为3类:
❶浅表性胃炎:胃粘膜浅层糜烂充血。
❷萎缩性胃炎:炎症系胃粘膜深层消化分泌腺体并有萎缩现象。
❸肥厚性胃炎:胃粘膜充血并有增厚现象。以上3类型中以萎缩性胃炎在老年人较为多见。慢性胃炎的表现轻重不等,轻者感上腹饱胀、嗳气,食欲不振,重者上腹痛、恶心、烧心及反酸等。萎缩性胃炎时胃酸分泌带减少,易影响食欲,肥厚性胃炎时常胃酸分泌增多而易有烧心反酸等不适。长期慢性时可体重减轻,或合并贫血。胃炎与胃癌的关系尚未肯定。部分胃癌患者有萎缩性胃炎病史,故经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者最好定期复查,但也不必过多思想负担。防治方面首要的是饮食规律,避免烟酒(可引起胆汁逆流)及辛辣食物,慎用阿斯匹林等对胃有刺激药物。症状较重时应在医生指导下用药。
慢性胃炎
中医属胃痛、反酸及痞满等证候。多因饮食起居不慎或情志不调引起。中医对本病的辨证论治一般分5种。
❶肝郁气滞:情志不调,气不得疏,横逆犯胃乘脾,则可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连两胁,胸闷嗳气,泛酸反胃,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柴胡10克、枳壳10克、白芍12克、甘草10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各服1次。
❷痰湿内阻:多因素体痰湿内盛,或恣食肥甘厚味等,致脾运失调,痰湿内生,阻滞气机。证见胸脘痞满,恶心欲吐,身重倦怠,头目眩晕,舌淡红苔浊腻,脉弦滑。治以祛湿化痰,顺气宽中,方用平陈汤(《证因脉治》方:陈皮10克、半夏10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厚朴10克、苍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恶心欲吐明显,加生姜3片,旋覆花10克、代赭石15克。
❸脾胃气虚:多因素体或病后中气不足,或服用过多攻下克伐之剂,损伤中气而导致本证。证见胃脘隐痛,绵绵不断,痞塞胀满,时宽时急,喜热喜按,得温则减,四肢不暖,气短乏力,体倦懒言,大便稀溏,舌淡苔薄,脉沉细。治以益气健脾,升清降浊,方用补中益气汤。如有阳虚,可加附子6克、干姜10克;湿盛加茯苓15克、泽泻10克。
❹胃阴不足:多由胃病日久,化热伤阴,致胃液枯槁,郁火内盛造成。证见胃脘隐痛,烦渴思饮,口燥咽干,食少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养阴益胃,方用益胃汤加减。每日1剂。感冒时暂停服药。
❺瘀血阻络:气虚或气滞造成血液运行失常,形成瘀血,阻滞脉络。证见胃脘疼痛,形如针刺,疼处固定,拒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以活血化瘀止痛,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水煎服,每日1剂。出血或月经过多者暂不服用。本病中医辨证有虚、有实或虚实夹杂,既可互相影响,又可互相转化。所以在辨证用药时,一定要辨清虚实,抓住时机。中医对本病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但在用药的同时,还要注意饮食有节,起居规律,情志舒畅。